有關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重陽節

有關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有關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重陽節習俗紀念的人物

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雙九相重,所以稱「重九」。《易經》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

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其實,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在兩晉和南北朝時稱為「素節」,即在九月九日禁葷食素,意為九九重陽,牛、羊、雞、鴨家禽畜代人受禍,人不忍於九月九日食之。九月九日食素習俗,在上蔡仍沿襲至今。上蔡縣東境諸鄉每逢九月九日三餐不動葷腥之物。

自唐中宗詔令中和、上已、重九三天為三令節始,重陽節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呈現四大特點,即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枝、佩茱萸絳囊和尊老敬老,而登高是重陽節的中心主題。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時重陽節的習俗較多,主要有登高遊玩、賞菊飲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因此,重陽節又稱「茱萸節」「菊花節」「登高節」。

廣東過重陽節的活動

1、清遠連州:抬大神

「抬大神」是清遠連州民間流傳的,大型的傳統儺戲、儺祭活動,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至今已經有過千年的歷史,主要節目就是在節日當天村民們簇擁著各種鬼神像環鎮遊行,這種節目一來是為了登高助興增添風采,二來是可以驅邪。

2、陽江:風箏節

「北有濰坊,南有陽江」,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放風箏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還有「中國風箏之鄉」稱號。而如今陽江更是成為了國際性風箏賽事、風箏節的舉辦地。每年重陽節陽江都會在南國風箏場舉辦風箏文化節,邀請各地風箏代表隊來比賽,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群眾前來觀賞。

3、廣州番禺:登高

重陽節當然少不了登高賞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種免災避禍的活動。在番禺周圍有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巖、十八羅漢山等登山之處,很多人在重陽節前夜就開始登山,並準備好帳篷露營,等待第二天觀賞日出。

4、佛山:秋祭

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歷史。在古代秋祭,人們會登山掃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歡樂節的一部分。活動當天,秋祭作為歡樂節的開場大戲,在佛山祖廟舉行,屆時會有儀仗入場、上祭品、敬香、切燒豬等傳統重陽節祭祖習俗。除此以外,還會有鐘鳴鼓、宣讀祭文、祭祀舞蹈等表演。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