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麼有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為什麼又叫老人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重陽節

重陽節為什麼有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為什麼又叫老人節

重陽節登高有什麼樣的起源

說法一:登高避災源於漢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故事。桓景是東漢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輿北)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 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 《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五記載,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後來跟仙人壺公 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關東漢、三國時期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均無記載。後來的《宋書·符瑞志》中倒是提到過東晉成帝時有個叫桓景的太守,但時間上已相 差了百餘年。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說法二: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 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溫乾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 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 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 「崇」原本就是對山嶽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古代為什麼有辟邪之說

辟邪,即避凶,指驅除邪惡;偏邪不正;駁斥邪說。見宋·李石《續博物誌》卷七:「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犬白雞,可以辟邪。」此外茅山道教道士佩戴的茅山玉珮和九眼天珠亦是辟邪神器。

辟邪起源於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號,是禁忌的對象,與圖騰相對。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圖騰和禁忌的對象也是不同的。

商周時期,饕餮紋飾在青銅禮器上廣泛應用,是一類常見的辟邪。傳說饕餮是一類猛獸,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為禁忌,將其圖案鑄在青銅禮器表面,祭祀時,下面以炭火焚燒、上面以熱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懲戒。

東漢時,人們又常以龜為辟邪,已見有龜形爐灶、龜形水壺等文物現世。傳說龜為龍之九子之一,龍生了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成龍,尤其令人難堪的是,其中一個竟是烏龜,是「龜兒子」。為了表示對「龜兒子」、「王八犢子」的懲治,漢人使其陷於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馱碑負重,以示鎮壓。雷台漢墓中,有八隻石龜分別置於兩具棺槨的四角,即是「鎮壓」的意思,表達了雷台漢墓主人對不肖子孫的忿忿之情,其情形無異於破口大罵。

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

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中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2013年的重陽節(10月13日)將是中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提到重陽節,最廣為人知的或為王維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實際上,1988年我國就將農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九九重陽敬老,除了必須回家,當然還有孝敬爸媽,在國家的大力推動,重陽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所以,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我們在重陽節這天要做到尊老、敬老、愛老。

尊老:尊重長者,尊重他們已經為社會所貢獻的一生,尊重他們的人生,尊重他們的經驗,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尊嚴。

敬老:禮,對長者要有禮。長者為大,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滿足他們的要求。

愛老:要發自內心地尊老、敬老。家有老人,要像愛小孩和愛愛人一樣地愛老人,愛爸爸,愛媽媽,愛爺爺,愛奶奶,愛姥爺,愛姥姥,要疼愛他們,要關心他們。

老人,是經歷風風雨雨的人生經歷的人,他們的生活和行為都有他們的經歷的烙印。人到老,精力、體力都會減弱,同時隨著退休和與社會的一些先進的科技的脫節,老人們必然會有一些不適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