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吃粥的由來 有什麼傳說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臘八節

臘八節吃粥的由來 有什麼傳說

我們將臘月初八這一天稱之為臘八節,我們都知道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所謂的臘八粥呢,其實也就跟八寶粥差不多,將一些糯米、小米、薏米等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臘八粥了,那麼臘八節吃臘八粥到底有什麼傳說呢?為什麼要吃呢?

據說,古代印度北部迎毗羅比國的淨飯王。有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在年輕時。就對人世的生老病死等苦惱感到痛恨。同時還對當時流行的婆羅門教神權頗為不滿。於是,29歲那年。他毅然捨棄了豪華的宮廷生活。出家修道。經過漫長的6年苦行修煉,他飽嘗了人世的千難萬苦。卻仍未成道。一天,他來到了尼連河的附近。因飢餓和勞累交困,頭一昏。倒在了地上,失去了知覺。這時。有一位牧女發現了昏倒在地的他,便趕緊將自己隨身所攜帶的雜糧和四處採集的野果合在一起,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狀的稀粥,一口口來餵他。等到吃過粥湯。悉達多終於從昏迷中甦醒過來,他頓覺精神一振。於是,他跳人旁邊的尼連河。用浦澈的河水,洗了個痛快的澡。然後。他靜坐於菩提樹下沉思,終於在十二月八日這天大徹大悟,得道成佛。從此,人們尊敬他為釋邇牟尼(即釋迎族的聖人),並把十二月八日稱為成道節。每逢這天,佛寺都要循例集會誦經,並倣傚牧羊女的做法,煮糜粥敬佛。待佛教傳人我國之後,因時間巧合,成道節便與臘八節合而為一。於是,臘八粥也便成為節日的特色食物。

從歷史記載來看。臘八粥最早出現於我國宋代。成書於宋代的《天中記》一書說,北宋東京,每到十二月八日。各大寺院都要分送「七寶五味粥」,人稱「臘八粥」。後來,民間也受到影響,競相倣傚。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臘月初八這天,汁梁城的百姓,紛紛用果子雜料煮粥來吃。南宋詩人陸游,有「今朝佛粥更相愧」的詩句。其中講到的「佛粥」,就是臘八粥。後世相沿不衰。所以清代的臘八節才呈現出臘八粥獨領節日風騷的特點。

最早的臘八粥,只是用紅小豆來煮『到清代。情況已大不一樣了。據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北京人製作臘八粥。已發展為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為主要原料,再加人紅桃仁、瑣瑣葡萄、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紅搪、白核等。合水煮成。一般人家。大都要在臘月初七就開始動手準備。剝果皮、挑沙子、洗米,忙忙活活一個晚上。到八日天明時才最後煮好一鍋糜粥。

佛粥

每逢臘月初八,蘇州城裡的居民們。便用「菜、果六米煮粥」,稱之為臘八粥。有的不是自己煮。是由寺院提前煮好後。山僧尼贈給的。稱之為「佛粥」。

佛教寺院臘八煮粥之俗。較之民間,更為盛行。如清代北京的雍和宮。征到臘月初八。喇嘛們於這天晚上用「可容數石米」的大鍋。熬粥清代杜會文化叢書口供佛。屆時,清宮中還要恃派親王或大臣前往監視。以示對佛祖的虔誠和恭敬。待粥完全煮好之後。除用於供佛外,還要掀例封寄各地封攝大臣,其餘則由喇嘛敞給貧民百姓。

至於一般人家的臘八粥。除供佛敬祖之外,則要饋蹭親友和鄰居。據說,送臘八粥時,還要一同奉上一棵各家保存的大白菜。送臘八粥一定要在午前送到,越早越快越好。否則涼了晚了。就失去了饋送的意義。

看完以上這些,你是不是都明白了呢?原來臘八粥還有這麼一段傳說,臘八粥也被稱為佛粥,所以到了臘八節大家都要吃臘八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