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臘八節的習俗_陝西臘八節的習俗是什麼
陝西臘八節的習俗
陝西富平縣一帶人民,在臘八節這天喜歡釀酒,名日「臘腳」(酒引子);長安縣的古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干縣、禮泉一帶的人民,在臘八節這天,講究給老人送粥,丈人家要請女婿吃粥;華陰縣人民於臘八節當天煮臘八面敬神;大荔人民於臘八節煮「臘八粥」祭祖;鳳翔一帶的人民,在臘八節這天喜歡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成「臘八燜飯」,是節日的珍貴風味食品;銅川地區的農村,在臘八節這天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髮的習俗,認為這天理發大吉大利;漢中地區西鄉縣的農村,於臘八節除自食「臘八粥」外,還將「臘八粥」饋贈親友並給樹上喂粥(用刀切開樹皮),一邊喂粥,一邊念道:「喂喂喂臘八,明年結個繁疙瘩。砍一刀,結一萬,年年餵你臘八飯。」;寶雞地區的隴縣農村,在臘八粥內混煮蕎面餃子,俗稱「雀兒頭」,是節日的特殊風味食品,這一天五更時,當地農民不見日光,敲取大冰塊置放於糞堆之上,名曰「堆冰狗」,俗說這樣可免除莊稼病蟲害;延安地區的人民過臘八節,早飯是用養麥面捏成鳥頭、蝌蚪、蛇尾等形狀,在用軟米做成的粘飯將熟時放入,待熟後食之,稱之為吃「懵飯」。
臘八節的風俗由來
1、臘八節的起源很早,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禮,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熬上一鍋體現農業大豐收的「臘八粥」。一則是為了祭奠神靈!二則是為了供全家大小人等,聚餐一頓,慶祝豐收,預祝來年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日吃臘八粥的風俗。
2、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糰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唸經吃粥,成為習俗。以後由佛教徒唸經吃粥,傳到民間,廣大人民也以佛教吃粥而吃「臘八粥」了。
3、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成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臘八節習俗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後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製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