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中國特色食品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除夕

除夕的中國特色食品是什麼

特色食品

先秦時吃「麥飯」,唐朝以後米、面才普及:無論年夜飯上有什麼山珍海味,人們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飯、饅頭、麵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所謂「五穀」中的粟、黍、稷,第一個對應的可能是「小米」,後兩個則可能是「黃米」。

魏晉至唐宋,羊肉長期統治餐桌;野味豐富,鹿肉曾是「大眾食品」: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現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晉直至唐宋這段時間裡,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養羊區域擴大,羊肉超過豬肉,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唐朝禁止吃鯉魚,生魚片是古代文人最愛:過年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天上飛的」和「水裡游的」。古代養雞業很發達,人們也習慣吃雞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雞黍,約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魚那是捕撈不盡,價格相當便宜。

食俗

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中國人過春節,或稱過農曆新年,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主要是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老百姓。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是炒年糕,上海人在調味品中,喜歡放一點糖。感到更好吃!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過年吃火鍋

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過年不少人喜歡吃火鍋,一來無論葷素,各種美味都可以在火鍋中吃到;二來過年吃火鍋寓意紅紅火火,討了個好綵頭。很多火鍋餐廳特意在春節期間推出春節套餐,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個特色火鍋,暖意融融,氣氛也不錯。

吃魚

過年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似乎有一個潛規則。魚是宴席上最後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餘」。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讚他肚裡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樑。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綵」,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綵」),隨後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吃湯圓

元宵在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廣東除夕特色食品

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廣東人喜歡把年糕切成片,放進鍋裡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氣撲鼻,裡面則是黏稠軟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歡極了。

糖環

以前未有現代的水龍頭,水喉上只有一個尖尖的突起。每家每戶總有一個中空的鐵環,要取水時,將中間的小洞對準突起按下一扭,自來水便嘩嘩地流出來。這鐵環被稱為糖環。廣東人過年也愛吃糖環,此糖環當然不同彼糖環,糖環由糯米粉做成,兩個糖環唯一相似之處是形狀,兩個都像一個一個扣起來的環狀物。

煎堆

在廣州過年,一定要吃煎堆,黃蹬蹬的煎堆像個大胖小子,稍微觸動一下,隨即滾動到老遠。因此廣東有句俗語:「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夠為家裡人帶來財氣。

蛋散

蛋散也是煎炸食品的一種,用薄條面皮旋扭後,丟進油鍋中炸成。常見的蛋散有兩種,一種是鹹味,常常在面皮中揉進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另一種則是甜味,口感沒有鹹味的脆,卻多了一份酥感,蘸了蜜糖丟進口,一咬下去就化掉了。

蛋散不像其他傳統煎炸食品厚重,由於是用薄麵條炸成,往往一碰就散掉。因此,廣州人又喜歡把膽小怕事或不成氣候沒出息的小人物稱之為蛋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