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節中國又哪些習俗?中國傳統除夕習俗
除夕節中國又哪些習俗?中國傳統除夕習俗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辟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緻.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