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插柳的由來是怎樣的
插柳的來歷
其一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 柳條插進泥土即活,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到哪裡,哪裡成蔭。柳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插柳插出不少柳樹,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
其二是說插柳避邪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人們認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 清明插柳還有一說,是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的。
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感到十分驚奇。他隨手折了條柳枝,編成圈戴在頭上,由此眾大臣和民眾紛紛效仿,衍生出寒食節折柳和門前插柳的習俗。
到了唐代,由於清明、寒食兩節相鄰,人們為了祭禮方便,就將兩節合而為一,於是寒食插柳、植柳的風俗便演變為清明插柳與植柳了。此後歷朝歷代,相襲流傳。
從節令上講,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正是北方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季節,非常適合栽種樹木。中國第一個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是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勝利後,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根據孫中山的倡議,頒布法令規定清明節為我國的植樹節。 但是在實行過程中,人們發現清明節作為植樹節僅對北方地區適合,對南方來說已經太晚,過了植樹的最佳時機,南方各省請求把植樹節提前。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這位一貫倡導植樹的先驅,將孫中山逝世的日子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插柳的含義
插柳是一種民俗習慣,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插柳的方法
挖坑:根據樹苗的大小,然後確定坑的大小(樹坑大概長約50厘米*寬約50厘米深約80厘米)確保樹的根部能被坑容下即可。挖坑工具用鐵掀即可,盡可能選擇土壤厚的地方,然後控制好坑的距離,不要過密,防止樹苗長大後陽光不充足。
放樹苗:手握樹幹,將樹苗放置在坑的中部,盡量保證樹幹垂直,確保樹幹深入土中的深度和它的苗圃一樣。放樹苗的時候注意保護好樹根。
第一次填土:用鐵掀將土均勻的從樹苗四周逐步填上,大約填過坑的一般高度即可。
澆水:在填土一般位置的時候,需要給樹苗澆水,盡量將所填土澆透即可。
第二次填土:將有樹苗的坑土填滿即可,如果有條件最好在樹周圍(離樹幹有一定距離)鋪上一層樹葉時或草之類的覆蓋物,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屏蔽雜草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