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怎麼來的?清明節簡介,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清明節氣

清明節怎麼來的?清明節簡介,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三月、公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與元宵節、立夏、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和除夕並稱「八節」。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與清明節始於周代,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節日。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各地清明節習俗雖然不盡相同,但基本以掃墓祭祖、踏青郊遊、寒食賜火為主題。中國從2008年起將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

時間:清明節是根據每年的春分點來計算,春分點過十五天便是清明節,一般在農曆三月、公歷4月5日左右。

主要流行地區: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世界華人聚居地區。

主要參與人群: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

  【關鍵詞】祭祖、掃墓、踏青、寒食、介之推、插柳

關於清明的起源,傳說甚多。一說始於漢高祖尋祖墳。相傳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後,想回鄉拜望父母的墓。卻發現,由於連年戰亂,墓地荒蕪,已找不到父母的墳了。無奈之下,劉邦祈求上天指引,他從衣袖中取出一張紙撕成小碎片拋向空中,風兒把碎紙片吹到一座墳墓上。那正是劉邦父母的墓。從此,每年這天劉邦都要到父母墳上祭拜。民間百姓也效仿,每年此日祭拜祖先,並在當天用碎石壓幾張紙片在墳頭,表示這墳墓有後人祭掃,這就是後來的清明節。關於清明起源的第二種說法是,清明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清明掃墓流傳至民間,歷代沿襲為俗。關於清明起源的第三種說法是,大禹治水成功後,百姓用「清明」二字慶賀水患消除,天下太平。

其實,想弄清清明節的來源和內涵,一定要從與清明相連的另一個節日說起——寒食節。

寒食節,顧名思義是指不動煙火只吃冷食。關於寒食節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說紀念介之推。在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政治失意、流亡國外時,有一個名叫介之推的大臣一直貼身跟隨。介之推曾在重耳飢餓時,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飢。歷盡千難萬險,重耳終於回國執政,即歷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對共患難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之推。當晉文公記起這位昔日忠臣時,介之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位於今山西省介休市)。為了逼介之推出山為官,晉文公竟下令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之推出來。待火滅後,晉文公派人上山找介之推,才發現他與母親已經被燒死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上下禁忌煙火,只吃寒食。關於寒食節由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寒食節源於古代改季改火的習俗。遠古時需要鑽木取火,隨著季節變化,古人用不同的樹木鑽火。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每年仲春末,新火未到,就要禁止生火,人們只有吃冷食。之後,才與介之推的傳說相融合,形成寒食節。一開始,寒食節長達一個月。後來,出於健康考慮,寒食節逐漸縮短成七天,再縮成三天,最後改為一天,唐代之後便與清明節合二為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