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和三伏天的區別_三伏和大暑有什麼不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大暑節氣

大暑和三伏天的區別_三伏和大暑有什麼不同

大暑和三伏天的區別

時間不同

通過三伏和大暑的介紹我們知道,三伏主要是一段很長的時間,通常情況下經歷初伏、中伏和末伏時間大概有40天左右。而大暑的時間較為短暫,一般就十多天,通常情況下是處於中伏前後的時間。

由來不同

三伏的由來: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大暑的由來: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氣候不同

三伏和大暑在氣候上也是有不同的地方。由於三伏所處的時間較長,剛入伏時是夏天的開始,此時天氣還沒有倒到酷熱的時候,而進入中伏後氣溫達到一個高峰值,是非常酷熱難耐的。而進入末伏後,也正是進入了立秋之後,此時天氣漸漸轉涼。而大暑正好是在中伏的前後,高溫炎熱伴有雷雨天,同時也非常潮濕悶熱。

風俗不同

三伏和大暑在風俗上是有不同的。大暑天在我國的浙江地區有送「大暑船」的習俗。山東魯南地區「喝暑羊」的習俗。福建莆田吃荔枝「過大暑」的習俗。廣東大暑吃「仙草」的習俗。台灣大暑吃鳳梨的習俗。而三伏的習俗主要也是在飲食上面有講究,例如頭伏要吃餃子,中伏要吃麵,末伏要吃烙餅卷雞蛋等。

什麼是三伏

三伏主要指的是三伏天,而三伏天主要是指初伏、中伏、末伏。而三伏天期間是一年中最熱的一點時間。三伏天每年出現的時間略有不同,但是一般都是集中在7月——8月。三伏天裡主要的氣候特點在於氣溫非常高、濕度非常大、風小、氣壓低。而這其中所謂的「伏」就是天氣很熱,大家最好好好休息,減少外出活動。

什麼是大暑

大暑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小暑過後就是大暑。大暑開始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7月22——23日。大暑的到來預示著天氣非常炎熱,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會出現高溫天氣,發佈橙色預警。大暑的氣候特點在於,高溫炎熱伴有雷雨天,同時也非常潮濕悶熱。

三伏天具體時間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

初伏時間:7月12日(庚子日)-7月21日。

中伏時間:7月22日(庚戌日)-8月10。

末伏時間:8月11日(庚午日)-8月20日。

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40天,從7月12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

三伏天的推算方法

中國傳統農曆採用天干地支紀年法,也就是每一個日子,都用天干和地支交叉排列標識。天干包括10位元素,即:甲、乙、丙、丁、戊(wu)、己、庚、辛、壬(ren)、癸(guǐ);地支包括12位元素,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i)、午、未(wei)、申、酉(yǒu)、戌(xu第一聲)、亥。農曆中的每一個日期都有天干地支標識,例如某一天標為甲子日,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是丙寅日......就這樣一直推演下去。

知道了天干地去紀年法以後,我們就可以推算三伏天了。

一、一伏:入伏是哪天,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曆中的夏至節氣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說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三伏天就開始了。那什麼是庚日呢,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紀年法中,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一伏就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之間的日子。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因為天干總共10位,從一個庚日到下一個庚日固定是10天。

二、二伏:二伏是哪天。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至立秋節氣以後的第一個庚日之間的日子,就是二伏。二伏多少天?二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倘若從夏至節氣到立秋之間只有四個庚日,中伏是10天;倘若從夏至節氣到立秋之間有五個庚日,則中伏是20天。

三、三伏(末伏):,三伏是三伏天的最後一段,是從立秋節氣後的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後的第二個庚日之間的日。三伏多少天?三伏固定是10天。

我們知道了如何推算三伏天之後,就可以知道入伏是哪天。夏至是6月21日(己卯日),6.22庚辰日(夏至後第一個庚日),6.23辛巳日...7.2庚寅日(夏至後第二個庚日)...7.12庚子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伏,一伏第一天)...7.22庚戌日(夏至後第四個庚日,中伏第一天)...8.1庚申日(夏至後第五個庚日)...8.7丙寅日(立秋)...8.11庚午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三伏第一天)8.21庚辰日(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出伏)。

因此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大暑是入伏嗎

大暑節氣不是入伏的標誌。

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中國曆法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其中第一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大暑離小暑有差了一個星期,時間上有時候與入伏的時間差不多,但是不能絕對性的說大暑節氣就是入伏的標誌。

  大暑是最熱的時候嗎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節氣的到來,往往意味著「蒸煮模式」的開啟,40℃以上極端高溫天氣有可能經常出現,大家要當心身體和情緒「中暑」。在這個全年最熱的時節裡,更要保持心平氣和哦!

大暑三候

腐草為螢:大暑之日「腐草為螢」。腐草能化為螢火蟲是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古時誤認為螢火蟲是由腐爛的草變化而成,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土潤溽暑:溽是濕,濕氣濃重,意為天氣潮濕悶熱。

大雨時行:因濕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大雨時節氣溫會降低,最熱的時候,秋季會隨著大雨來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