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和大暑的由來
小暑由來
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小暑節氣開始。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到來,標誌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有「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的說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群芳譜》載「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此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農諺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人們常說「熱在三伏」。中國曆法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其中第一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小暑之時,雨熱同季」,雨與小暑有著相依為命的關係,金代詩人龐鑄《喜夏》詩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薦枕,黃奶亦升堂。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涼無一事,步屧到西廂。」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後,暴雨形成的洪水稱為「伏汛」。俗話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響,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在江南,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黃梅」,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故農諺說「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江蘇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說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後,西南風和東南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小暑進入三伏天,龍口奪食搶時間,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閒。」小暑節氣氣溫高,雨水豐富,陽光充足,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大部分地區的大秋作物基本播種結束,農村多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因此說「栽秧栽到小暑,打的不夠喂老鼠」、「小暑插秧不生根,收割一畝打半升」。田間管理除澆水外,主要是鋤耬培土,農諺說:「耬禾不攏堆,莊稼長不快」、「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攏堆如上糞」、「沒有堆,颳風下雨兩分開」。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應適時防治病蟲,做到「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期間,一方面要加強防洪防澇,一方面要做好抗旱救災,「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小暑期間的莊稼急需要水,多澆才能滿足高溫下作物生長需要。
「螢火蟲,提燈籠,飛到西來飛到東,晚上飛到家門口,寶寶回家它來送」,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南宋才女朱淑真《夏螢》寫道:「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著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兒童競追撲,照宇集書囊。」樹林間、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樂園,夜幕降臨之後,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唐朝羅鄴寫下《螢二首》,其一云:「水殿清風玉戶開,飛光千點去還來。無風無月長門夜,偏到階前點綠苔。」其二云:「水殿清風玉戶開,秋徑莎庭入夜天。休向書窗來照字,近來紅蠟滿歌筵。」唐朝徐夤的《螢》詩別有韻味,詩曰:「月墜西樓夜影空,透簾穿幕達房櫳。流光堪在珠璣列,為火不生榆柳中。一一照通黃卷字,輕輕化出綠蕪叢。欲知應候何時節,六月初迎大暑風。」
大暑由來
大暑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但旱、澇、颱風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抗旱排澇防台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小暑和大暑區別
小暑 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是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