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端午節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關於粽子的來源,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後,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裡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並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吃了。今後你們可以用艾葉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絲繫牢,因為蛟龍最怕這樣的東西。」說完人便不見了。

後來歐回把這事告訴大家,大家又一傳十,十傳百,並都按此照辦,於是就產生了粽子。

其實粽子的產生比屈原活著的時代還要早。據有關文獻記載,棕子最初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團狀,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龍神。

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

幾千年的中華歷史,也是粽子的演變史。

最先的演變是在東漢,棕子由用竹筒裝米的作法改用孤葉(莢白外面的葉子)、蘆葉或棕桐葉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形狀。東漢末年應助著的《風俗通》說:「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我們不僅從中瞭解到當時棕子的做法,而且還知道了東漢時的粽子不只是節日的傳統食品,人夏時節人們也常吃粽子,可見東漢時粽子不過是一種普通食品。

到了西晉時代,粽子才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這時期,端午節吃粽子已經很盛行。在東晉的時候,粽子裡面包的東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棗、栗等物,一般是在端午節時在家庭中包制。

唐朝時,粽子不僅成為民間食品,而且還被皇宮所珍視。唐明皇有詩云:「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看來唐明皇吃罷粽子,感覺不錯,對粽子評價頗高,同時也能讓我們隱約感到恢弘的盛唐氣象。因為小小的粽子,竟然引起皇帝的詩文雅興。不僅如此,每到端午節皇宮中便「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讓人們用小角弓射,射中哪只吃哪只,射不中者不得吃,大概唐明皇的雅興,是從這歌舞昇平的吃粽子的遊戲中引發出來的吧。而唐人姚合的「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表明粽子已成為民間市井的普及食品了。這時的粽子餡加進了各種果仁,首都長安還出現了專門制賣粽子的店舖,「庚家棕子,白瑩如玉」是唐朝詩人段成式吃過一家庚姓店舖的粽子後所做的評價。

宋朝時候的棕子,裡邊包的餡有柿干、銀杏、赤豆等。外用莢葉、薯葉裹住煮成。另外,當時粽子食譜中有了「巧粽」一名,還有用艾葉浸米而成的「艾香粽子」,可見粽子的品種這時已逐漸增多了。

明代,有用蘆葉包裹的粽子,粽餡的種類有豆沙、豬肉、桃仁、胡桃、蜜糖等。肉餡葷粽的出現,使粽子的品種有了新突破。

清乾隆時代,又有了「火腿粽子」的葷粽,使葷粽品種越來越豐富了。

純米棕子的做法

原料:

糯米、葦葉或竹葉、馬蓮。

做法:

1、將糯米淘淨,用涼水浸泡一夜使米發起,葦葉、馬蓮也同樣浸泡,2、用葦葉或竹葉將糯米包人,呈菱角形,用馬蓮捆好,放人涼水鍋中用旺火燒殲,移小火慢煮熟透。

3、撈出用涼水泡透浸涼,打開蘸糖食用。

江米小棗粽子的做法

原料:

江米500克,小棗250克。葦葉適量、馬蓮。

做法:

1、把江米淘洗2—3遍,用水泡3小時,撈出控去水分。

2、將葦葉放人開水中煮透(煮的時間越K。,葦葉越清香),再放人涼水中浸泡。

3、將3—4張葦葉錯開折成三角形,先放入約30克濕米,隨後放人3個小棗,再用30克濕米將棗蓋上,最後用葦葉裹嚴,並用馬蓮捆好:

4、將粽坯放人鍋內,加入清水(以淹沒粽於為度)用石板壓實,煮2小時,然後再添上水,上小火再燜1小時,粽子即可熟透。將粽子投入涼開水中拔涼即可食用。

鮮肉粽子的做法

原料:

糯米2500克,夾心豬肉750克,醬油150克,白砂糖、食鹽、味精,紹酒少許,粽葉適量,做法:

1、把洗淨的豬肉切成15克重的肉塊,用紹酒、醬油、白糖、食鹽、味精拌勻浸泡待用。

2、將糯米淘淨,瀝干後,放醬油、鹽少許,上下攪拌,使醬油和鹽浸入米小,3、取洗淨的粽葉『兩張,先折成三角彤,取糯米50克,先放三分之·,冉放肉塊,最後再將剩餘的三分之二放人。將粽子捏成三角形。

4、放人涼水中煮2小時,後改文火再煮1小時即可食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