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紀念屈原

端午節(有些地方也叫端陽節),是我國人民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屆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他學問淵博,熱愛祖國和人民,為國為民辦了許多有益的事,寫了不少的愛國詩篇。也主張對外抵抗秦國的侵略,對內實行政治改革,減少人民的痛苦。但是,國王不聽他的忠告,反聽賣國賊的胡言亂語?弄得國破家亡。屆原痛恨國王昏庸無能,不願眼看自吐的祖國遭殃、人民受難,就在二干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前二七八年)的陰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湖南省湘陰縣附近的汨(密)羅江自殺。

據說,屆原投江後,附近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都划著船去打撈他J以後就形成了劃龍船的風俗。當時,大家因為一直迫到了洞庭湖都沒有發現屍首,就包粽子,投到江裡去祭奠屈原(有的又說,人們把粽子丟到江裡,是為了紿蛟龍魚蝦吃,免得他們去吃屈原的屍首);這就是吃粽子的習慣的來歷。由此可見,劃龍船、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說不上是封建迷信。

紀念伍子胥

這種說法,至今在江浙一帶很有影響,幾乎婦孺皆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因楚平王殺死了他全家,隻身逃過韶關來到昊國,受到昊王闔間的重用。

闔間死後夫差繼位,伍子胥仍然為相。由於越國范口等人的離間計、美人計,昊國大臣伯口貪婪受賄,一再為勾踐說情,使夫差失去了對越國復仇的警惕性。伍子胥忠君愛國,看清了勾踐委曲求全以待復仇的野心,強烈阻攔夫差放勾踐回國,否則便是放虎歸山。但夫差不聽老相的逆耳忠言,相傳他五月五日這天送給伍子胥一口寶劍,讓他自裁。伍子胥接過寶劍,不由仰天長歎說,昊國很快就要亡了,你們把我的頭掛在城門上,讓我看著這一天的到來,然後自刎而死。

不久,勾踐果然出奇兵滅掉了昊國,證明了伍子胃的預言。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忠良,便在他的忌日祭祀他。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

夏至與地臘

也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和道教中的祭地臘活動。上古之時,人們以夏至(坤日)與冬至(干日)為一年的兩大節日。而夏至節是商歷的新年,殷人曾以「大火,昏見南中」的夏歷五月為歲首,五月五日為臘祭日期。西周至漢代,曆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定於五月初五,遂與端午分為兩個節日。但直到晉代,五月五日仍稱「地口節」。地口就是指地上的神仙,地臘便是對地口的臘祭。《道藏·歲書》云:「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唐代人韓鄂將端午解釋為『舊吐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只有夏至時,太陽才完全合於正陽之位。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又說:「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可見那時過端午與夏至一樣重要。

龍圖騰說

聞一多先生曾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拿出了很有學術份量的《端午考》。其中說,端午節是我國古代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節期,又進一步說「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這個判斷很有道理。因為古時我國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五月江水暴漲,人們就把避水抗災、五穀豐收的希望寄托在龍的身上。據聞先生考證,當初有五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一起選定吉日,以五月第五天為祭祀日。我國還有數字崇拜習俗,一般以「一、三、六、七、九」等疊日為吉日。

根據現在考古情況來看,長江中下游地區挖出了大量幾何印紋陶和一些石器,專家推斷這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先秦的以龍為圖騰的百越族的器物。因為古百越族生活在水鄉,有斷髮紋身的習俗,他們自比為龍的子孫。直到秦漢時期,大量百越人在浙閩山區生活,其節俗還在他們祭祖時出現。

古時候的端午節也是浴蘭節

古人非常重視五月五日的洗浴,據梁宗鑲《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蘭是一種香草,生山野間,其葉煮湯可以治風,故古人夏初采蘭成風。《詩經·鑲清》就是一首采蘭詩。青年們在采蘭時,相會於水邊,談情說愛。詩句中「士與女,方秉蘭兮」中的「蘭」便是「蘭」。人們將蘭採來,回家煮湯,用以洗身。梁武帝《懺悔詩》說:「蘭湯浴身垢,懺悔淨心靈。」

但蘭不易采,人們便以艾、蒲一類的野草代替煮湯。(五雜俎》云:「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沸而浴之。」所謂五色草,便是五種植物的葉莖,並非特指五種顏色。如有的地方將曹蒲、艾、桃、柳等葉搗汁或直接入水煎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