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區端午節傳統習俗_江南地區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端午節

江南地區端午節傳統習俗_江南地區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江南地區端午節習俗

今時今日,端午節眾多習俗活動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龍舟競渡。眾多史籍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萬槳齊飛,銀浪紛湧,吼聲震天的龍舟競渡活動在今天已漸漸演變成一種以娛樂、健身為主的文體活動。人們也常常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

事實並非如此,聞一多先生曾指出,龍舟競渡起源於古代吳越民族的龍圖騰崇拜,並推論端午節起源於江南。但這兩個論點遭到後世學者的不斷質疑。

在江南地區,人們對龍舟競渡的源起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首先,不同於楚人紀念屈原之說,越人則認為競渡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吳人認為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當然這些人物紀念說就同端午起源中的人物紀念說一樣,往往只是後人附會的傳說,表達世人美好的情感。但要探求節日或某項節俗的真正源起,人物紀念說往往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龍舟競渡的真正源出,現在尚無定論。有人說是和「水」有關,祭祀水神,祭祀死於水中的各位歷史人物,甚至是為了紀念宰殺水中蛟龍的英雄。有人說是為了送邪禳災,表達對生的渴求,對死的敬畏。此外還有「舟崇拜」、「招魂」、「農祀祈年」等等說法,但各種說法下的習俗活動到後來往往卻是混雜在一起,共同進行。

而翻看各類史料,還會發現,江南的龍舟競渡並不只在端午日進行,而是廣泛存在於清明、寒食、上巳等春夏時節,甚至出現在重九、中秋、元宵節期。這也否定人物紀念說的有力證據。

今天,對龍舟競渡源起的爭論絲毫沒有影響到它在江南人民中的盛行程度。雖然其中很多事項,比如製成一條新的龍舟,要進行祭拜等等,今天的人做起來已經絲毫體會不到其原本的涵義,但每年端午,只要到蘇州河畔看一看那鑼鼓喧天的場景,就會明白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相比於龍舟競渡,懸艾和纏五色絲的習俗起源與目的就要簡單得多。

端午節處農曆五月初五,農曆五月舊時俗稱「毒月」、「惡月」,此月一到,天氣轉熱,蛇蟲竟出,邪氣積發。而五月五日又是「惡日」,所以人們要進行眾多習俗活動以達到驅邪祛病的目的。

艾草和菖蒲由於具有強烈的芳香,同時具有藥性,所以古人用它們治病,也用來辟邪。按照習俗艾草和菖蒲同時使用,有「艾旗蒲劍」、「艾虎蒲龍」之稱。

而五色絲是纏在胳膊、勃子或腳腕上的五種顏色的絲線裝飾品,又稱長壽線、續命縷、辟兵繒、百索等等。古人認為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因為五色蘊含五方神力,可用以辟邪。而寧波還有棄繩習俗,將五色絲丟棄時要黏上秫米飯,丟至屋瓦,由飛鳥銜去,孩子則可以無病無痛,長命百歲。

江南地區端午節食俗

粽子是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要包裹粽子,雖然粽子的起源傳說不同,但江南同樣盛行此俗,嘉興五芳齋的粽子更是四海聞名。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鹹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鮮肉粽、臘肉粽、蛋黃粽、火腿粽等等。

而江南比較有代表性的端午飲食則是「五黃」。白娘娘喝的雄黃酒即是五黃之一。杭州習俗中的「五黃」是黃魚、黃瓜、黃鱔、雄黃酒,還有雄黃佛豆,認為吃了「五黃」,便可辟邪。還有的吃煮熟的大蒜,以解毒氣。而寧波余姚等地吃的則是「五黃六白」,即雄黃酒、黃瓜、蛋黃、黃鱔、黃蛤蟹;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和白切肉。寧波人在端午節中午還有吃蚰蜒螺燉蛋和清燉癩蛤蟆以清涼解毒的習俗,家家還要做烏饅頭以祀祖先。紹興人除了「五黃」之外,還要吃莧菜避痧氣,吃荷包蛋避冷雨淋成病。南京人和紹興人一樣,在端午吃莧菜,此外還有「五毒菜」一說,即取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干雜炒,謂之「炒五毒」。

而雄黃,在江南的端午節中另有一用,即用雄黃在兒童額上畫一「王」字,象徵老虎,也可以讓小孩免遭毒月邪病侵害,這一點與「艾虎」有相同之處,即認為老虎具有強大的驅鬼辟邪的能力。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隆重至此的端午節,其實最大的要義在於「祛病防疫」,所以說端午是中國人自發的全民衛生節,並不為過。

江南各地端午節習俗

除以上所提到的,端午日江南地區還有采百藥、斗百草,掛香囊、沐浴蘭湯等習俗,比較特殊的則有《西湖老人繁盛錄》中記載的南宋臨安端午游西湖賞荷花的習俗; 寧波的女婿要在端午節挑「端午擔」給岳父母送禮俗;上海、蘇州等地有用彩綢製成騎虎小人「健人」的習俗。蘇州的端午習俗還有雄黃荷包裹絨銅錢;挑選不分瓣的大蒜,結線網擊起來作為裝飾;給小兒戴老虎帽、系老虎兜等等。南京則有掛張天師圖、鍾馗圖之風俗。杭州臨平、塘棲一帶的水鄉人家,還要殺癩蛤蟆吃,這一習俗也和白娘子有關,原來那裡的人們吃癩蛤蟆,是為了表示對法海和尚的仇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