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應該吃什麼_中秋節傳統食品
中秋應該吃的東西
1、月餅
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至於月餅的起源,再民間有一項流傳甚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想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條計策。說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回到家中,咬開月餅,發覺裡面藏張條子,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留下來。
2、菱角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3、栗子
秋涼乍起,街頭就開始飄起了糖炒栗的香氣。板栗,原先與芋頭、菱角一樣,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栗性味甘寒,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作用。最適合秋天食用,而且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適量品嚐,對老齡體弱者最為適宜。板栗除了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入饌,著名的菜餚就有板栗鴨,板栗燒雞,板栗燉雞湯等,美味的同時,又可以完全的將板栗的美味發揮,中秋節要吃的健康,板栗菜式必不可少的。
4、柚子
柚子是中秋節的必備品之一,因為「柚」與「佑」諧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餅,再吃點甜酸的柚子,既開胃,又解油膩,讓口腔有清爽感。柚子味道酸甜,略帶苦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大量其他營養素,是醫學界公認的最具食療效益的水果,有降血糖、降血脂、減肥、美膚養容等功效,經常食用,對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對肥胖者有健體養顏功能。
5、團圓饃
陝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裡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6、糍粑
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通常人們把過中秋看成僅次於春節的農曆節日,素有「小年」之稱。中秋節這一天天還未亮,家裡的婦女就早早地起床開始忙活了,把清洗乾淨的糯米倒進木甑裡蒸熟。糯米飯蒸好後,由家庭的男主人把木甑抬到院壩裡,將香噴噴的糯米飯倒進石碓窩裡,由兩個人一組開始用粑捶或木杵搗爛它,家裡的小孩們則興高采烈地圍著石碓窩觀看大人們一拉一杵搗糯米,期待著能吃上香甜的糍粑。
中秋節傳統食品
螃蟹
秋天也是盛產螃蟹的季節,是很多喜愛海鮮的饕客嘗鮮的好時機。早在明代的中秋宴上,螃蟹便成為了充場的主角,《酌中志》一書中寫道:「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將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當時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吃蟹,佐以酒醋,很是流行。螃蟹性冷,吃螃蟹最好趁熱吃,並多沾些姜酒類食品,以去其寒。
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芋頭
在台灣,也流行在中秋節吃芋頭。有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取芋、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上海中秋節吃的食物
1、芋艿
上海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和鴨子外,還會吃芋艿,有些是把芋艿放老鴨湯裡,再加上點扁尖筍燉來吃,也有的是直接蔥油爆炒。芋艿是用球莖繁殖的植物,象徵著「母子相依」,因此中秋吃芋艿,有著美好的寓意。江南方言念芋艿諧音「運來」。所以,中秋吃芋艿,不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運連連。
2、毛豆
《上海縣志》裡向有「『八月半』,又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個講法。「毛豆莢烤芋艿」是大家過中秋必備。毛豆,吃的是本地產的「牛踏扁」(這種毛豆的豆子像被牛踩過一樣扁平肥大),味道有點甜津津。毛豆裡面排列著好幾粒豆子,也象徵著兄弟姐妹的團結。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3、八寶鴨
上海人注重養生,由於秋天乾燥,吃鴨子對身體很有益處,且此時正是鴨子肥美的時節,所以在中秋節前後吃鴨子,已經成了上海的傳統風俗。上海人尤其偏愛4種特色鴨:一是清爽可口的鹽水鴨;二是鮮爽脆香的烤鴨;三是濃油赤醬的醬鴨;四是鮮香美味的八寶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