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誰的節日 起源是什麼時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重陽節

重陽節是誰的節日 起源是什麼時候

在《易經》中,九為陽,而九月九日就被定為重陽節,重陽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雖然不會放假,卻也有一些傳統的習俗流傳下來,堅定了這個節日的地位,小夥伴們知道重陽節的起源是什麼時候嗎?它原本是誰的節日呢?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余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了菊花和酒。陶淵明以隱居、詩、酒、愛菊出名;舊時士大夫,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而到唐代此俗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清代京城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據說這是由頭上簪菊之俗演變而來的。

看完這些,你都明白了嗎?重陽節源遠流長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延續到了今日,只是傳到現在已經鮮少有人知道重陽節的來歷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