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時節吃什麼最養身體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大寒節氣

大寒時節吃什麼最養身體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你知不知道大寒怎麼吃最養身體呢?

大寒養生原則是這樣

大寒節氣保健五法

新年將至,大寒已到。中醫講究天、地、人三因制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適當調整。二十四節氣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一年之中物候的變化都與節氣密切相關,大寒節雖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但卻是一年「運」、「氣」循環變化的開始,做好大寒節的養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心情舒暢

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後適逢春節,闔家團圓,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另一方面,古語有云「大寒大寒,防風御寒」,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生活:睡前洗腳

大寒時節,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風外,最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入睡前以熱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的皮膚和組織營養,降低肌張力,改善睡眠質量,對於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特別是那些愛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運動:日出後運動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一碗藥」。冬季活動、鍛煉對養生有特殊意義。大寒時節的運動可分室內及室外兩種,可進行慢跑、太極拳、八段錦、打籃球等體育鍛煉,但應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後為好。

食補:固護脾腎,調養肝血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大寒節氣的天氣特點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

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另外,由於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大寒養生 「大寒」要做7件事

中醫認為,大寒時節,積雪冰封,萬物閉藏,陽氣潛伏,是人體「進補」的大好時節,在冬季我們可以通過飲食、運動等達到養陽滋陰的目的。

1、健腳

在冬季我們應經常保持腳部清潔乾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按摩及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此外,選一雙暖和輕便、舒適、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2、保暖

冬季屬陰,要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洩津液。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烘烤腹背,向火醉酒,暴暖大汗。

3、調神

冬季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改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如慢跑、滑冰、跳舞、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

4、早睡

冬季陽氣肅殺,夜間尤甚,要「早臥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5、通風

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為宜。

6、食粥

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八寶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7、飲水

冬季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毫升。

大寒胃寒的食療暖胃方

氣溫急劇下降,常易引起人們胃痛發作,尤其是胃寒者。因此,在氣溫變冷的時候,宜進食溫中散寒之品祛除寒邪,給胃部溫暖,可減少胃壁的肌肉收縮痙攣,常可使胃痛得到緩解。

1、良姜粥

【材料】高良薑末15克,大米100克。

【製作】先將高良薑末置粥鍋內,並加入清水2000毫升,用中火煎至1500毫升,去良姜渣,再放入洗淨大米用文火煮成糜粥。溫熱服食。

【功效】本粥能溫胃行氣,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或感受風寒引起的胃痛。

【注意】本粥不宜冷服。

2、白胡椒釀紅棗

【材料】紅棗5個,白胡椒10粒。

【製作】先將紅棗洗淨去核,白胡椒略打裂開。然後在每個已去核的紅棗內放入白胡椒2粒,待煮飯時,放在飯面上蒸熟食用。

【功效】溫中補脾,暖胃止痛。適用於寒性胃痛。

3、薑汁牛肉飯

【材料】鮮嫩牛肉75克,薑汁適量,大米120克,糖、酒適量。

【製作】先將嫩牛肉洗淨剁成肉糜,加入薑汁及酒、鹽、糖、油醃一下。然後,將大米洗淨煮飯,水分將干時,放入醃好之牛肉,文火焗透即可。

【功效】滋補溫中,散寒醒胃。適用於脾胃虛寒、中氣不足的胃痛患者。

4、肉桂砂仁燉牛月展

【材料】肉桂3克,砂仁6克,陳皮3克,鮮牛月展250克,生薑3片。

【製作】先將肉桂刮去粗皮,砂仁打碎,陳皮、生薑洗淨。牛月展洗淨切塊,飛水去膻味。然後把全部材料放入燉盅內,加涼開水適量,隔水燉2小時,調味食用。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5、胡椒羊肉湯

【材料】羊肉150克,胡椒10克,陳皮6克,生薑15克。

【製作】先將羊肉洗淨切塊,起鍋爆香。然後把胡椒、陳皮、生薑洗淨,與羊肉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1——2小時,調味食用。

【功效】溫中助陽,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的胃痛患者。

【注意】陰虛有熱者不宜飲用本湯。

6、老薑茶

【材料】紅茶6克,老生薑10克,蜂蜜適量。

【製作】將紅茶葉與老生薑加清水煎茶,待溫時,調入蜜糖飲用。

【功效】溫中散寒,健胃消食。適用於寒邪所致胃痛。

【注意】濕熱型胃痛不宜用。

大寒時節養生應該怎麼吃?

01、大寒時節應多食辛辣食物

在這一年間最冷的時節裡,人們在加強身體鍛煉的同時,飲食方面更多家注意。應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肌肉等。此外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期,寒氣容易刺激脆弱的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此時應適當多吃一些能驅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邪的侵擾。這個時節宜溫補為主,不防多吃紅色蔬果及辛溫食物,如紅辣椒、紅棗、胡蘿蔔、櫻桃、紅色甜椒、紅蘋果等紅色蔬果,能增加人體的熱能,使體溫升高,抵抗感冒病毒,加速身體康復,是冬季的首選食物。

2、大寒時節應節制地飲食

寒冷會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胃腸遇寒冷刺激很容易引起功能失調,出現消化性潰瘍、胃腸道發炎、消化不良、胃脹等現象,尤其是冬天人們貪吃火鍋,以為這樣能祛除寒氣,卻不知這樣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腸胃疾病。因此,大寒期間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

3、大寒時節應吃含蛋氨酸食物

低溫使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加,脂肪代謝加快。肌酸的合成及脂肪的代謝都需要甲基,這些甲基可由蛋氨酸來提供。蛋氨酸是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之一,而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包括芝麻、葵花子、葉類蔬菜等。對於老年人來說,不妨多吃點豬血。豬血中氨基酸比例與人體非常接近,易吸收,適合消化功能減退的老年人食用。

4、大寒時節應吃溫性食物

中醫認為,羊肉、狗肉、桂圓、韭菜、核桃、小米等食物具有溫陽益氣的作用,適量多吃可提高御寒能力。相反,鴨肉、螃蟹、香蕉、黃瓜、梨、綠豆、西瓜、冰糖等涼性或寒性的食物最好少吃。

大寒時節的食療食譜

01

大寒時節的食療食譜(1)

芪杞燉子雞:童子雞1只(約500克)、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朮10克,調料適量。將童子雞洗淨,切為小塊,加入諸補益中藥和蔥姜蒜鹽酒等調料,用文火慢燉1小時,食肉喝湯。有補中益氣、滋陰助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用於體質虛弱、易患風寒感冒者。

02

大寒時節的食療食譜(2)

山藥羊肉湯:羊肉500克,淮山藥50克,蔥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黃酒220克,精鹽3克。將羊肉剔去筋膜,洗淨,略劃幾刀,再放入沸水砂鍋焯去血水。將蔥、姜洗淨,蔥切成段,姜拍破。淮山藥用清水潤透後,切成2厘米厚的片,把羊肉、淮山藥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沸後,撇去浮沫,放入蔥白、生薑、胡椒粉、黃酒,轉用小火燉至羊肉酥爛,撈出羊肉放涼。將羊肉切成片,倒入碗內即成。當菜佐餐,隨意食用。有補脾腎,溫中暖下的功效。

大寒時節的養生方法

1、精神:心情舒暢。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後適逢春節,兒孫滿堂,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2、起居:早睡晚起。「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另一方面,古語有云「大寒大寒,防風御寒」,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