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為什麼適合放風箏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春分節氣

春分時節為什麼適合放風箏

放風箏的原因

春分前後清氣上升,微風飄蕩,正是放風箏的最好季節。自古以來人們就希望通過放風箏來避邪,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風箏表達對新春新年的祈盼。

風箏最早源於我國。據傳,第一隻風箏是巧匠魯班受到鷂鷹盤旋的啟發,「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最早的風箏稱為「鳶」。漢代時,我國發明了造紙術。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自此又出現了「紙鳶」一詞。據明人陳沂《詢芻錄》說,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人作聲如箏」。從此才開始叫「風箏」。

放風箏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踏青時節,一線在手,視風箏乘風高飛,隨風上下,飄忽不定,實是一大快事。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由於要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全身的肌肉關節都要參加活動。急緩相間,有張有弛,有利於放鬆鈕骨,活動肌肉。《續博物誌》中說:「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洩內熱。」《燕京歲時記》中還進一步闡明放風箏對眼睛有好處:「兒童放風箏之空中,最新清目。」這是由於在放飛時,眼睛要一直盯著高空的風箏.遠眺作用可以調節眼肌功能,消除眼的疲勞,從而達到保護視力的目的。

一隻大風箏升入雲霄後拉力相當大,需要拿出全身力量方能駕馭。由此可發展臂力,強健腰背肌群和足脛關節,對提高反應能力也大有益處。另外,趁春季鶯飛草長的大好時節,忙裡偷閒,到空氣新鮮的郊外放放風箏,沐浴在融融的春光裡,精神抑鬱一掃而光,對身心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康復,都是十分有益的。

放風箏的好處

讓眼睛得到休息

手機、電腦看多了,不免會感覺有點眼睛累。解決的辦法,就是需要不時看一下遠方。

至於多遠才算遠?多遠才能讓我們的眼睛好好休息休息?就像飛起來的風箏那麼遠吧。

當然,能讓眼睛暫時離開電子設備的照射,也算是大功一件。

放鬆頸部肌肉

抬起頭成 45°角仰望天空,也許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具有「文藝氣息」,也不會「想當然」地就治癒了頸椎病,但絕對可以放鬆日趨僵硬的頸項部肌肉。

當抬起頭看風箏的時候,平日裡被抻拉的肌肉得以縮短,平日裡緊張的肌肉也能得到放鬆。

舒緩溫和的戶外運動

放風箏這個行為很有意思,兩個人能放,一個人也能放,跑著能放,走著也能放。這和風箏都種類、風力的大小,以及放風箏人技術都有關係。

但是,這個事兒的重點是,得去戶外放,還得活動著放。

這個戶外活動不會讓人過於疲勞、歇斯底里,它只是需要溫和地跑兩步、走一走、扭扭腰、壓壓肩、扯扯線,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優雅地調動了全身的肌肉,精妙地鍛煉了身體協調性。況且曬曬太陽還能促進鈣的吸收。

就這樣,絲毫感覺不到枯燥或是無趣,輕鬆地運動著,融進了清新的自然。

其他習俗

吃春菜

在嶺南的一些地區,春分之日還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們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民間還有一則順口溜對此記述:「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春分到來之際。面對萬物萌發,人們自然要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了。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民間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