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春節的習俗_貴州春節有哪些習俗
貴州春節的習俗1:苗族
苗族在我國分佈地區很廣,他們的年節,稱「冷釀廖」。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後。按當地的傳統習俗,選擇在農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貴州省的苗族,在節日期間有舞獅子的活動。在鑼鼓聲中,一個手拿繡球的武士引出了一頭紋彩斑斕的「雄獅」,後過跟著一個笑咪咪的「大頭佛」。「大頭佛」一步一搖,滑稽可笑。苗族舞獅子最精彩的又要數爬桌子表演:聲地中央直疊起十二張高飯桌,總高度在十米以上。獅子在武士的逗引下,從下面的一張桌子鑽過去,再翻上一張張桌子......一直爬到最高點,武士一個斤頭翻落到地,獅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踩著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張桌子的四條腳,表演轉身,繞圈、前伸、後顧、站立、朝拜等動作,最後還要從最高處輕盈地跳下來。
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在貴州省安順市天龍屯堡古鎮,村民正在貼春聯、製作臘肉、血豆腐、歡歡喜喜過春節。據悉,當地至今仍然保留600年前明朝時期的風俗習慣。
貴州省龍裡縣谷腳鎮王官村品嚐「刨湯飯」。所謂「刨湯飯」也稱「殺豬飯」,是貴州省農村的一種風俗(不知道其他省份是否也有這樣的風俗):每年冬至後,天氣漸冷,貴州農村中就開始殺豬,用於醃製臘肉、香腸,製作血豆腐等,一些人家也趁此時機「打糍粑」,為過春節作物質準備。由於殺豬、打糍粑等都是力氣活,少不了村民之間的相互幫忙,殺豬或打糍粑的人家免不了要請幫忙村民吃飯,一來二往就形成了吃「刨湯飯」(或殺豬飯)的風俗。由於許多村民都有親戚在城裡,這些村民也希望城裡的親戚到農村來品嚐「刨湯飯」,城裡人一方面想到農村去呼吸新鮮空氣,另一方面也想吃點原生態的食品(順利還可以帶點「戰利品」回家),於是就形成了每年冬至後,城市人到農村吃「刨湯飯」的潮流,以至於有的休閒渡假山莊也把吃「刨湯飯」作為一個品牌。
貴州春節的習俗2:水族
貴州省水族地區的春節是在銅鼓聲中過的。節日清晨,幾個小伙子在長老指揮下敲擊銅鼓,村中父老兄弟聽見後就聚集在銅鼓周圍。互祝節日愉快,人壽年豐,之後便跟在銅鼓的後面,挨家挨戶去賀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伙便按照輩份高低、年歲大小,依序入座,高舉酒杯,互挽手臂,在「秀!秀!」(水語:好!好!)的歡呼聲中,依次乾杯,吃擺在桌上的魚和其他菜餚。吃年酒,不論貧富,家家必去。倘有一家未去,那是對這戶人的最大侮辱。有趣的是,村裡的孩子們也尾隨這支吃年酒的隊伍,去分享過年的饌品。他們每到一家,女主人就拿魚乾、糖果等食物分發給孩子們。兒童們則把過年獲得饌品多少來衡量是否能幹,今年是否能交好運。因此,他們一進家門,便圍著主人踮腳伸手,不住地叫喊著:「海育啊!」(水語:給我啊!給我啊!)這種歡呼雀躍的場面,也給村寨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要是誰家冷落了他們,孩子們明年便不再登門—一據說,聽不到孩子們歡笑聲的人家,就會有厄運降臨。
貴州春節的習俗3: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錦屏縣九寨區一帶。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舉行。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德高望重的族首,因為拒絕向漢人進貢,漢人帶人包圍村寨。族首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鄉親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漢人充軍戍邊。後來這位族首獲准從邊疆還鄉,此時正是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當地人吹蘆笙,彈琵琶,敲鑼打鼓去看望這位族首。後人便把這一天成為侗年。節日裡,除打糍粑外,各家還殺豬宰羊表示慶賀。過年之晚,人們以肉食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飯多於平常,以示「吃剩有餘」。晚飯前,老人們在神龕和「祖宗角」擺上祭品,燒香焚紙,以祭祀祖先,招請祖宗來過年,並包有全家發達幸福。然後全家歡宴。出嫁的姑娘及親友也在侗年是前來祝賀。節日當天的主要娛樂活動是鬥牛,晚上鳴炮宴請勝者。青年男女通過玩山、對歌、跳蘆笙等活動,尋找伴侶。同時還演出侗戲。這些節日活動一直要延續到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