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吃什麼菜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處暑節氣

處暑節氣吃什麼菜

【養生】處暑吃什麼食物養生?處暑節氣的飲食原則

處暑的飲食原則

吃酸不吃辣。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物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尤其是處暑過後,天氣開始乾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比如生薑,在古代醫書中就有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吃「果」不吃「瓜」。民間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少食辛辣多清淡。處暑時節,由於氣候漸乾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少吃點辛辣的食物,多吃一點清淡食物。

吃熱不吃涼。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還是高溫天氣,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具體來說,哪些食物適合處暑時吃呢?

處暑吃什麼好

蘿蔔:「秋吃蘿蔔賽人參,保健養生在其中」,可見秋季吃蘿蔔對人體大有益處。蘿蔔不僅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而且性味甘、辛、平、微寒,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下氣寬中、消食化滯、開胃健脾、順氣化痰等功效,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較高的食療價值。蘿蔔的頂部到3——5厘米處適宜切絲爆炒、做湯,也可以配羊肉調餡,味道極佳。蘿蔔中段適合生吃,用中段拌沙拉、做涼菜也都特別可口,另外也可以炒或做湯。蘿蔔中段以下到尾部,如果喜歡蘿蔔的辛辣味,可以選擇生吃此段,或者醃製成蘿蔔乾。接受不了辛辣味的人可以選擇炒、燉湯或做餡等烹調方法,可減少其辛辣味。

鴨肉: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隨息居飲食譜》說,鴨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鴨肉有滋潤的功效,可以防止秋季乾燥。鴨肉性涼,在尚有暑熱的初秋食用,可以祛除暑氣,避免上火。鴨子的烹飪方法很多,除了最著名的北京烤鴨外,燉、煮、烹、炒都可以做出美味的菜餚。年歲大的人食用鴨子,可以選擇燉煮的做法,煮得盡量稀爛一些,減少油膩,也易於消化。鴨肉

山藥:山藥粥就是一款容易消化、味道鮮美的進補食療粥。

百合: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優異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多種生物鹼。不只味道鮮美,並且養分豐厚,藥用價值也很高。據《本草綱目》記載:百合可潤肺止咳、寧心安神、補中益氣。干百合應選乾燥,無雜質,白色略帶淡黃色或淡棕黃色,質硬而脆、折斷後斷面有角質樣,鱗片小而厚者。注意避免挑選顏色過白的,可能用硫磺漂白過的,此類百合容易受潮且煮開來會帶酸味;鮮百合則挑選有光澤、個大、瓣勻、肉質厚、色白或呈淡黃色的。

蓮藕: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胃經,生吃能清熱潤肺、涼血散淤,熟食則將寒氣祛除,有養胃健脾、益血止血補氣的作用。因此夏季吃藕不但能令人「心歡止怒」,還能防止流鼻血。而秋天天氣變得乾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食藕還可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處暑的營養食譜

芝麻菠菜

原料: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淨,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後撈出淋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百合蓮子湯

原料:干百合100克,干蓮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乾淨。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乾淨。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沙參粥

原料:沙參15——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製作:先將沙參搗碎,加水煎取藥汁後去渣,然後將藥汁與粳米同入沙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養胃、祛痰止咳。

應用:肺陰虧虛所致的虛熱燥咳、乾咳少痰、久咳聲啞、咽喉乾痛;胃陰虧虛所致的津少口渴、胃脘灼熱隱痛、舌干少苔、大便干結、乾嘔呃逆,以及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而屬陰虛者。

石斛粥

原料:鮮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製作:先將石斛以水200毫升,文火久煎取汁約100毫升,再將藥汁與粳米同人沙鍋,加水4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放人冰糖攪勻。每日早、晚稍溫頓服。

功效:滋陰、生津、養胃。

應用:溫熱病後,陰津耗傷所致的心煩口渴、虛熱不退、胃脘隱痛、不思飲食、囑逆乾嘔等。

在處暑的節氣裡,不如就多吃以上食物吧。

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處暑節氣必吃的8種食物

什麼是處暑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也就是說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到此為止了。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那麼,在處暑時要如何安排飲食呢?

處暑必吃的8種食物

鴨子:南京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處暑」時節吃鴨子。鴨子,特別是南京江寧湖熟地區的麻鴨最為搶手,據悉,那裡的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蘿蔔老鴨煲」或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杭州人習慣將鴨子分為老鴨兒、嫩鴨兒、呆大鴨兒,就營養來說,老鴨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對口味和營養都會好一點,適合煲湯解暑氣,而肉鴨則多用來做烤鴨、醬鴨等。對如何辨別老鴨和嫩鴨,這裡有一個小竅門:老鴨一般毛長得比較齊,嘴和腳掌比較硬,顏色發黃、發黑,摸上去骨頭比較硬。另外,同樣的個頭,老鴨比嫩鴨份量重。

龍眼:「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老福州「處暑」之後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補氣」、「補血」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後泡稀飯吃。處暑過後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療不用太過刻板,並沒有規定這個節氣一定要吃龍眼泡稀飯,很多人平時也可以這樣食用,是有益的。

白丸子: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後會週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涼茶: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在處暑前後如果感到口乾舌燥,以性干寒的麥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不過,處暑時節應少喝涼茶,因為此時的暑熱並不嚴重,而涼茶過度苦寒,易傷脾胃,同時也對肺和腎無益。

酸梅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製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乾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後,裝進木製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鹹,口感甚佳。

梨:據《本草綱目》記載,梨可「潤肺良心、消痰降火」,處暑吃梨子能利尿通便、緩解秋燥。在秋季氣候乾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瘙癢、口鼻乾燥,有時乾咳少痰,每天吃一兩個梨可緩解秋燥,有益健康。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營養價值很高,一般人都可食用,肝炎、肝硬化、腎功能不佳者尤其適合。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品性寒涼,故一次不要吃得過多;脾胃虛寒者、發熱的人不宜吃生梨,可把梨切塊煮水食用。

蘋果:蘋果富含維C、維E、多酚和黃酮類物質,它們都是天然抗氧化劑,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有效。蘋果的含鈣量比一般水果豐富得多,可幫助代謝掉多餘鹽分,有助減肥。最新的研究發現,多食蘋果能增強肺功能和預防肺癌,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肺部疾患者以及常下廚的婦女不妨經常吃些蘋果。

葡萄:葡萄同樣是很好的時令水果,有益氣補血、補腦安神、除煩明目的功效,適合燥熱、耗氣傷陰的處暑節氣食用。人體在經歷了炎熱潮濕的夏季後,體內聚集了大量的毒素,而且內熱重、身體困乏,葡萄有很好的利小便的功效,適當多吃一些,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毒素,消除內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