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之後還要熱多久_處暑養生注意事項
南北地區處暑還會熱多久
北方:北方處暑之後就會明顯降溫,不會有除了正中午時期陽光強烈時刻會熱一些,其他時間都不會很熱,早晚甚至還會有些小冷。
南方:能放西北季風影響較小,在處暑之後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很炎熱,這種炎熱比三伏天有所不及,會持續十天左右,一般在白露時節才能正是進入秋季,不再出現回溫的「秋老虎」現象。
處暑節氣期間的天氣特點
北方氣溫下降明顯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乾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我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
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乾燥,往往帶來颳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後,特別是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
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南方感受「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如果「出伏」以後繼續出現「秋老虎」,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後,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後了。
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較多的月份之一,該月熱帶氣旋平均生成5.3個,僅次於8月份;而本月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1.8個,與8月份相等。
熱帶風暴或颱風帶來的暴雨,對華南和東南沿海影響較大,降水強度一般呈現從沿海向內陸迅速減小的特點。疾風暴雨帶來洪水地質災害仍需關注。
華南、西南、華西——雷暴活動較多
進入9月,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於低緯度的暖濕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於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
華西秋雨
進入9月,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它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範圍,除渭水和漢水流域外,還包括四川、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發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現。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處暑養生注意事項
1.處暑之後總體而言溫度較低,並且變化很多很快,因此,這段時間需注意添減衣服,晚上需配以被子在身邊,避免受寒感冒。
2.處暑之後人的食慾會明顯增加,但消化功能恢復不是很好,因此,這時候飲食上需注意清淡,不適合直接大魚大肉的滋補,避免腹瀉。
3.處暑之後相當於進入了秋季,空氣中水分流失比較嚴重,十分乾燥,因此,處暑之後出門需注意補水,避免皮膚乾燥。
處暑吃些什麼
1、遠離秋燥:蜂蜜、南瓜、山藥
秋季天氣乾燥,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潤肺防燥。《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有五功:清熱、補中、解毒、潤燥、止痛。」蜂蜜富含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是解決秋燥的能手,此外還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
南瓜性溫,味甘無毒,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健脾益胃;富含VA及VD,能夠有效促進鈣質吸收。秋季適量多食用南瓜,可以潤肺益氣,化痰排膿,治咳止喘。不夠,食用南瓜,每天不要超過一頓主食的量,否則可能患上胡蘿蔔素黃皮症。
山藥,營養豐富,含皂甙、黏液質,有潤滑、滋潤作用,故可益肺氣,養肺陰,益肺止咳,是物美價廉的補虛佳品,非常適合糖尿病人食用,可以降低血糖。
2、養胃健脾:胡蘿蔔、鴨肉、糯米粥
胡蘿蔔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補中安髒之功效。秋季天氣乾燥,多食胡蘿蔔,可以刺激皮膚的新陳代謝,增進血液循環,使膚色紅潤、胃腸暢通。空腹喝胡蘿蔔汁還能消除汗腺污垢、調整體溫。
鴨肉味甘、鹹、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老母鴨能補虛滋陰,對久病體虛者或虛勞吐血者均有補益作用。秋季進補可以適當吃些鴨肉,可以減輕潮熱、咳嗽等症。
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秋季喝糯米粥,可以補脾胃、益肺氣,潤燥養陰。
3、遠離秋乏:茄子、西紅柿、馬鈴薯
春困秋乏夏打盹,在秋天,飲食上應多增加一些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能幫助人體克服疲倦。
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有軟化血管、降血壓的作用。茄子含有葫蘆巴鹼及膽鹼,有助於身體血液循環正常,降低膽固醇。此外,茄子還可以吸收脂肪,起到減肥的作用。
西紅柿富含檸檬酸和蘋果酸,能消除疲勞物質乳酸,防止其在體內蓄積。番茄紅素不僅能清除活性氧,有助消除疲勞,還可以促進人體代謝、清除腸道殘渣。
解疲乏來點兒鉀。在20多種最經常食用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中,馬鈴薯是鉀含量的佼佼者。馬鈴薯鉀含量最高,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土豆(148克)含有620毫克鉀元素。因此,想要保持精力旺盛,時刻充滿能量,那就多吃土豆吧!
處暑節氣的由來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了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令的這種變化,自然也在農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諺語,如「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等,就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於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於30℃、華南東部高於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裡,更感到「秋老虎」的餘威。西北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
處暑是華南雨量分佈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裡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對農牧業生產不利。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正是收穫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華南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華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於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
處暑的習俗活動
出遊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06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潑水習俗
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日本各地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