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及其養生要點
處暑節氣及其養生要點
【歌訣】
處暑秋凍適增衣,
重在養陰護陽氣,
早睡早起調情緒,
氣候變數濕熱雨,
登高練操除濁氣,
清熱安神銀耳蜜。
處暑時天氣逐漸轉涼,但有些地方氣候仍濕熱。養生重點在於養陰護陽,起居方而應做到早睡早起,早晚適當添加衣物;飲食方而宜多食滋陰潤肺、清熱安神食物,如銀耳、蜂蜜等;通過爬山、做健身操等進行鍛煉,以排除夏季鬱積在體內的濕熱。
【節氣特點】
處暑是秋季的第2個節氣,適逢每年公歷的8月22——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也就是說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熱到此為止了。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大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說,大暑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到了處暑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
處暑時由於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出現,使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率先開始進入秋季。而在我國華南,尤其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最高氣溫還時常高於30°C,人們還會感受到「秋老虎」的餘威。
【養生要點】
◎起居養生
>>每大多睡1小時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們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應比夏季多睡1個小時。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則有助於肺氣的舒暢。
午睡也是處暑時的養生之道,通過午睡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有利於緩解秋乏。午睡對於老年人而言尤為重要,因為老年人氣血陰陽俱虧,易出現晝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現象。古一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科學養生觀點的。
>>早晚適當添衣
處暑後由於天氣逐漸轉涼,晝夜溫差加大,早晚應適當添衣。但因處暑時正值初秋,此時暑熱未消,因此添衣時可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原則,不宜一下子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宜,可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秋凍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提高人體的肌肉關節活動能力,促進血液循環;二是能提高人體的御寒能力,以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
◎飲食養生
>>宜增鹹酸減辛辣
處暑時要重視養肺,在飲食方而應適當多吃鹹味、酸味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西紅柿、山楂、烏梅等。如果早晨起來感覺口乾咽干,可喝點淡鹽水。中醫有「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說法。早上喝淡鹽水,洗腸又解毒,而且有少許消炎作用,可潤腸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於美容養顏,並可補充各種微量元素,很適合在處暑時飲用。
>>多食滋陰潤肺食物
處暑時天氣較乾燥,燥邪易灼傷肺津,因此此時節宜多食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時珍《木草綱目》載蜂蜜:
「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止痛也」。
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因此被譽為「百花之精」。蜂蜜中含有與人體血清濃度相近的多種無機鹽,還含有豐富的果糖、葡萄糖,多種維生素,多種有機酸和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如鐵、鈣等,尤其是果糖、葡萄糖,都可不經過消化而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是理想的營養佳品。睡前食用蜂蜜,可以改善睡眠,使人盡快入睡。
銀耳亦是養陰潤肺佳品。中醫認為,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潤肺清熱、養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干、失眠多夢等病症。除此之外,還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鴨肉、蓮藕、孽蕎、甘蔗等滋陰潤肺食物。
◎運動養生
處暑時節可選擇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極拳等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排除夏季鬱積在體內的濕熱,對人體安然度夏大有幫助。但運動時要注意強度不可過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損傷陽氣。除了以上運動方式外,也可選擇「處暑坐功」以養生,具體方法是:
每日凌晨3——7點時,正坐,身體向左右扭動並轉頭,同時用兩手半握拳,反向捶腰背,捶5——7次,然後牙齒叩動36次,調息吐納,津液嚥入丹田9次。
經常做此功可治風濕留滯、肩背胸痛、上臂疼痛、胸悶、咳嗽、氣短等病症。
◎情志養生
處暑時自然界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人們易觸景生情而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處暑時要注意收斂神志,使神志安寧、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時可通過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處暑節氣,艾灸與養生的重點是什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到,天氣轉冷
此時,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處暑之時,人們的養生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一、穿著:不宜急於增加衣服。「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二、睡覺:早睡早起,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三、室內: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潮熱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四、防病: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風寒或風熱感冒。
五、飲食:可吃溫補食物。臉無痘、面不紅者,可適當吃些辣椒、胡椒之類食物;可適量少喝點酒,其中白酒、黃酒一定要加溫;主食以吃精白面補氣為好;喜歡吃紅棗、桂圓者,早晨可吃幾顆;此時可增食酸味果蔬。幫助收斂。
秋老虎,小心防
處暑過後,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迴光返照。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
防秋燥
處暑已有秋燥。處暑代表暑氣的結束,緊接著就要迎來秋燥,所以處暑也兼備秋季「燥」的特點。多感喉嚨干癢、皮膚乾澀、口腔乾燥、爛嘴角、喉嚨疼痛、流鼻血、乾咳和便秘等。可多食滋陰潤肺食物:雜糧粥、紅棗粥、紫薯粥、蓮子銀耳粥、瘦肉粥、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
處暑艾灸重點
處暑時節,秋燥也逐漸明顯,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干唇裂的燥症,此時艾灸要注意防止加重秋燥。此時艾灸可刺激人體的經穴,使經絡中的氣血循行加快,從而加強對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營養,補充人體陽氣、保護肺,以達到防病抗病的目的。此節氣宜選灸大椎、腎俞、肺俞、風門、太溪穴、神闕、關元、湧泉、合谷等穴溫補陽氣、清肺、滋陰潤燥。
注意:每次艾灸選取幾個穴位,整體灸的時間控制在2小時之內。然後第二天灸剩餘的穴。
處暑起居
調起居解秋乏,增加睡眠一小時。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