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以後是什麼節氣 白露的下一個節氣是什麼節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白露節氣

白露以後是什麼節氣 白露的下一個節氣是什麼節氣

白露以後是什麼節氣 白露的下一個節氣是什麼節氣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意思之一是太陽到達黃經180°,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全天24小時晝夜均分;意思之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在農耕文化中,秋分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從秋分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真正的秋季,,風和日麗,秋高氣爽,蟹肥菊黃,一派豐收、美好宜人的景象。但「一場秋雨一場寒」,早晚溫差大,氣溫漸低,秋風漸緊,寒涼又漸重,這對於一些體質弱、抵抗力差的人來說,很易誘發或罹患上感冒、呼吸道疾病、胃寒、腹瀉等,所以就需要加強體育鍛煉,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付之行動,同時還要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加以調理。

秋分的養生要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良好狀態,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所以許多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秋補,但絕不能盲目的進補。中醫養生強調「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即使虛者,也分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四種類型,而進補的原則和方法也不盡相同,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才好。比如許多人都認為人參是好東西,但對於本身陽亢、陰虛、健康的人濫用人參,會導致興奮過度、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噁心飽脹、鼻孔流血;同樣,鹿茸也不大適合這些人常食。

秋分時節「秋燥」仍困擾著人們,「但秋有夏火之餘氣,故多見溫燥;又有近冬之寒氣,故有時亦見涼燥」,所以秋分時的燥中透著冷,其結果同樣是陰津耗損、皮膚乾燥、體液丟失、乾咳咽痛……,所以在飲食上要多喝粥,最好是多喝些加以蜂蜜、百合、蓮子、藕、梨、芝麻煮出的粥,滋陰潤燥的效果會更好,另外還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煎炸的熱性食物。

白露節氣簡介

今年的第十五個節氣——白露。 白露之後,天氣慢慢轉涼,早晨地面和葉子上有一些露珠。古人把四季和五行配對,秋屬金,金色白,所以用「白」來形容秋露,從而稱為「白露」。

「白露」風俗活動:

白露既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相較於「兩至」(夏至與冬至)和「兩分」(春分與秋分),雖然白露節氣在民間的地位並不算高,但其民俗活動卻是異常的豐富多彩。種種趣味盎然的白露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同時又讓人們更好地瞭解了這個節氣。

祭禹王:江浙一帶傳說禹王是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台戲,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一種祈盼和嚮往。

白露吃龍眼:閩越之地尤其盛行,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

喝白露茶: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白露米酒:江南地區盛行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二十四節氣介紹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的順口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