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時節各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白露節氣

白露時節各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白露各地風俗習慣

白露各地習俗之福州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的意思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等很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補,有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習慣了這一傳統習俗。

白露各地習俗之南京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文成,民間認為白露吃蕃薯可使全年吃蕃薯絲和蕃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蕃薯為習。

  白露各地習俗之太湖

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台戲,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嚮往。

白露的來歷

每年9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裡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濕後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此時天高雲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舜亡。

白露養生食物

秋梨

冬季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秋梨中豐富的水分正是肌膚所需。經常吃些梨大有益處;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並有利尿通便和解熱作用,可用於高熱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煮熟的梨有助於腎臟排泄尿酸和預防痛風、風濕病和關節炎;而酸梨更具有潤燥消風、醒酒解毒等功效,在秋季氣候乾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搔癢、口鼻乾燥,有時乾咳少痰,每天喝一碗梨汁可以緩解秋燥,有益健康。

蘋果

蘋果的好吃還用多說嘛?不但可以吃,也可以切成片貼在臉上。對皮膚有好處,富含果膠、纖維素、維生素C等,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日食蘋果3個,皮膚不但水潤而且還很有彈性!蘋果還能健脾胃、補中焦之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腸道的排泄及養分的吸收起了重要作用。對換季引起的腹瀉有很大益處。

吃蘋果還可以防癌,一項意大利的研究顯示,每天吃至少一個蘋果可以降低多種癌症的發病率:口腔和咽喉2癌降低21%、食道癌降25%、結腸癌降20%、乳腺癌降18%、卵巢癌降15%、前列腺癌降9%。

黃瓜

《本草綱目》中記載,黃瓜有清熱、解渴、利水、消腫之功效。黃瓜頭中含有一種葫蘆素C,這種物質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鮮黃瓜中含有非常嬌嫩的纖維素,既能加速腸道腐敗物質的排泄,又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功能,因此,患有肥胖病、高膽固醇和動脈硬化病的病人,常吃黃瓜大有益處。近年來的臨床實踐還證明:黃瓜籐有良好的擴張血管、減慢心率、降低血壓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黃瓜霜具有治療咽喉腫痛的作用;黃瓜葉和籐部則具有清熱、利水、除濕、滑腸、鎮痛等功效。

黃瓜吃法有很多,生吃黃瓜可以充分補充皮膚所含的水分,將新鮮黃瓜去皮切片,立即貼於剛洗淨的臉部,再用手指輕按黃瓜片,使其不脫落,20分鐘後揭下。此法可供給皮膚營養,並使其嫩滑細膩,可以常敷用,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