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陽節 福建的風俗習慣介紹
九月初九重陽節 福建的風俗習慣介紹
閩東地區
吃九重糕
重陽節有吃重陽糕的習俗,福建重陽節的糕品種繁多,而且各地也不相同。其中較有特色的是福州地區的「九重糕」。如民國《閩侯縣志》卷22《風俗·歲時》載:重陽「食九重糕,上插小旗。」這種九重糕(福州方言高即糕)共九層,層層相聯又可一一掀開,籍符重九之意。
祭拜媽祖
海峽女神媽祖是於九月初九這一天在湄洲羽化升天的,至今莆田湄洲島上還有「升天古跡」的摩崖石刻,還流傳著媽祖當時羽化升天的美麗故事。所以重九節這天,莆田人民有拜媽祖、求保佑的風俗。
閩南地區
補重陽、吃雞進成年
閩南人習慣在重陽日進補,稱為「補重陽」。民間多以家禽肉燉當歸、川芎、黨參等中藥吃。《漳州雜詩》寫到漳州的重陽節俗:「菊酒茱萸典不傳,重陽只樂眼前天,蕃薯芋柿力子果,吃罷芝山看紙鳶。」可見閩南人在重陽要吃地瓜、芋頭、紅柿、板栗這幾樣正當時令的食材。近年來鐵皮楓斗、金線蓮等受大眾青睞的滋補品也合時宜地進入選擇行列。
閩南民間還有一個獨特有趣而且保健強身作用的「吃雞進成年」節俗。這一天,凡是年滿15歲的少男少女,人人都要進食一隻用「十全大補」藥,或用中藥田七、人參、高麗參等名貴滋補藥材燉熬的全雞,男的吃雄雞,女的食雌雞。當地民間諺語用「重九一隻雞,來年好身體」形容。
送順風、脫草鞋
舊時閩南重陽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送順風」。閩南自古有海上遠洋貿易的傳統,海上貿易一直是閩南經濟的重要命脈。閩南九月東北季風起,俗稱「九月展秋風」,前往南洋的帆船便紛紛揚帆啟航。在親人們將要遠洋之時,親朋好友都會準備公雞、線面、名貴中藥材和家鄉土特產,上門饋贈或設宴餞行、敘別,祝其一路平安,俗稱「送順風」。來年的四、五月,商船平安歸來,則親朋好友們又要來送禮、探望,為其接風洗塵,俗稱「脫草鞋」。廈門水仙路口海邊有望高石,據說便是舊時九月送親人出海,四五月盼親人歸來佇立的地方。
閩西地區
過火海(僅三明部分地區)
每年九月九的後塘廟會是中村鄉後焦村後塘自然村人最隆重的節日。在這一天,勤勞樸實的村民吃完齋宴,紛紛準備祭祀貢品,開始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跳銅」祭祀禮並做好「過火海」前籌備。廟堂裡供奉的是客家之神「歐陽真仙」。村民們用紙鋪墊,在紙上倒入大量木炭並點燃,一些老人用兩張方桌拼搭成的「開光」台,在開光台的木桶中老人點上一根蠟燭,用符紙燒,然後再點燃廟堂中的木炭。炭火慢慢點燃,老人開始儀式準備,全程敲鑼打鼓,七旬老人閉眼跳舞,炭火燃燒旺盛,七旬老人閉眼趟火海,場面相當震撼。「過火海」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是為了給四里八鄉的嬰兒祈福,祛病消災,寄托了村民們無限的美好希望。
閩北地區
討七彩線,燃金絲
南平政和縣在重陽佳節之時,家裡孩子未滿十六歲,就要到各家去討七色線,請陰陽法師唸咒語,把七色線打五個節,掛在小孩子衣襟的鈕扣上,祛災祈福。這天,大奶廟請陰陽法師為孩童「過關」,凡十六歲以下的男女按歲數(一歲一兩)用麻搓成線圈,俗叫「金絲」,在線爐焚化,以祈保兒女平安長大。俏皮的孩子常往爐內搶未燃著的「金絲」,用來放風箏。新中國建立後,隨著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祈保兒女平安之俗已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