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是什麼
臘八節的來歷
臘八節,原為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有關的傳說
臘八節的傳說一:對忠臣岳飛的懷念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臘八節的傳說二:朱元璋遇難之說
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傳說三:悼念秦長城修築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各地臘八節習俗
安徽黔縣不吃粥吃豆腐
可別以為只有西北用臘八面代替臘八粥是新奇,在安徽黔縣卻盛產著一種風味小吃,那就是「臘八豆腐」,每年的臘八節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先用上等小黃豆作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後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鹽水,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乾,這種自然曬制而成的豆腐就被稱作「臘八豆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不僅僅是臘八時候的美味,也是黔縣人們招待貴賓的美味佳餚。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
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