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的由來故事是什麼
節氣的由來
3月20日為春分節氣,此時春暖花開,草長鶯飛,農民也進入了農忙的時刻,在古代就已制定出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反應了季節的變化,並且指導著農事活動,影響人人們的衣食住行,每個節氣都有每個節氣的歷史由來,那麼春分節氣的由來是怎樣的。
每年公歷3月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後,宮中詞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志》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
節氣習俗
豎雞蛋:在每年的春分這天,世界各地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中國民俗豎雞蛋」。玩法: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祭日: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後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犒勞耕牛: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春分已至,耕牛即開始一年的勞作,以糯米團喂耕牛表示犒賞;祭祀百鳥,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穀,祈禱豐年之意。
送春牛: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
粘雀子嘴: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養生秘訣
一、調養精神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調攝應做到疏洩條達,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鬱怒以養性,假日去踏青問柳,遊山戲水,陶冶性情,會使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二、御寒
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動,舒展形體,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天要特別注意御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寒乍暖一日三變的特點,衣服不可頓減,過早脫去冬衣,極易受寒傷肺,引發呼吸系統疾患。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一定要隨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以適應春季氣候多變的規律。
三、調節飲食
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熱生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瘦肉、豆製品、蛋類、胡蘿蔔、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還應注意不可過早貪吃冷飲等食品,以免傷胃損陽。
四、運動鍛煉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體質投資最佳季節。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於吐故納新,充養臟腑。春天多鍛煉,會增強兔疫力與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種疾病,且令人思維敏捷,不易疲勞,人們可根據自己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五、預防春困
春天風和日麗,多人卻感到睏倦。疲乏頭昏欲睡,早晨也不醒,這種現象就是大家季說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體內循環季節性差異,春天氣候轉暖,皮膚血管舒張,循環系統功能增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負荷加重,供應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大腦的氧氣就會感到不足,因而會感到睏倦乏力。
那麼怎樣減輕與預防春困呢?一要保證睡眠,早臥早起,克服消極懶惰思想情緒;二要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改善血液循環;三要適當增加營養。研究證明,缺乏B族維生素與飲食過量是引發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維生素B族豐富的食品,吃飯不宜大飽;第四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少吸煙,如不太冷,適當減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臉,都會使困意盡快消除。
六、保健防病
春天溫暖多風,最適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傳播,易發生流感、肺炎、支氣管炎、流腦、猩紅熱、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講衛生,勤洗曬衣被,除蟲害,開窗通風,提高防禦能力,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傳染;春天又是氣候交替的過度季節,著不重視保健,或過食辛熱助火之品,再被時令之邪引發,一些舊病宿疾即易復發,如偏頭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應特別注意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調攝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