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的由來與習俗
芒種的由來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穫,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芒種的習俗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閱讀延伸:關於芒種的介紹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一般來說,在芒種後期,從我國的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會出現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天氣,因正值梅子黃熟,故稱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詩句要屬《千家詩》中,趙師秀《約客》一首最為著名:「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