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立春習俗有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立春節氣

陝西的立春習俗有什麼

陝西習俗

一、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二、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並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三、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四、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五、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六、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

燕子是候鳥「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裡,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山東習俗

迎春的娃娃打春的雞。立春這天,魯西南地區的很多農村,習慣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成公雞飾品,縫在孩子的衣帽上,俗稱戴「春雞兒」。寓意著孩子吉星高照,來年能討個好綵頭。今天,文登市的農民們忙活著製作立春面塑「小龍」,栩栩如生的面塑上還配上元寶、萬福等圖案,用麥秸串成「龍尾」,掛在家中或孩子衣服上。

立春這天每家每戶聚在一起剪窗花,金蛇納福、龍蛇飛舞、靈蛇之珠等窗花活靈活現,剪出了春天的祝福。民間還有立春「咬春」的習俗。淄博的家家戶戶做春卷,吃春卷;德州的人們則習慣咬一口生蘿蔔,希望咬出希望和平安。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習俗活動

一糊春牛:在家裡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二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三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四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五游春(探春、遊行):

縣裡活動之後,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遊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後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後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後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六民間互相饋送:

1春牛: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2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3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