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時節不一樣的風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霜降節氣

霜降時節不一樣的風俗

  霜降之祭旗纛

《周禮》中記載,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官職)凡是出師的時候,都很重視旗鼓的作用,要對旗纛進行祭祀,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牙旗,是主帥在軍隊中位置的標識。纛,是浦頭,古代馬頭上的一種札飾,是皇帝乘輿的標記性裝飾。天子有六軍,因而稱六斌。)漢高祖當初立為沛公,在沛豐供奉黃帝,祭祀擻尤,以所殺白蛇之血塗鼓旗行祭。《漢書·郊祀志》載:「秦代祀東方八神將,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旗,是星名,這是祭祀旗纛的開始。後來漢武帝設置靈旗析祝兵事,太史以此旗指向所討伐之國。三國孫權曾做黃龍虎牙旗。後齊天子親征,也建有牙旗。自唐以後,各個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各地一般都有旗纛廟,在廟中築台,設置軍牙六纛神位。春季在驚蟄日祭祀,秋季在霜降日祭祀。明代祭祀旗纛,在每年仲秋祭祀山川之日,由專人在旗纛廟裡的壇內進行;箱降日,在教場祭祀;歲末祭獻太廟的時候,則在承天門外祭祀。此外,凡是軍隊出行,都要祭祀旗纛。清代在霜降日五更時,鳴炮致祭。武將主祭,在演武廳迎接巡視的帝王。祭祀完畢,將士們齊集教場,兵士們披掛整齊,展示武器,唱著軍歌整隊而歸,或者繞街遊行。

吳地民間,這一天天未亮時,人們就相互提醒,以免沉睡錯過,只要聽到信號,就爭相趕到教場觀看儀式,稱之為看旗纛,據說如此能拔除不祥。

霜降之習戰射

霜降是殺伐的象徵。古人為了順應秋天的嚴峻肅殺,都在這個月操練戰陣,進行圍獵。正如《春秋感精符》所記載:「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自從漢代以來,就在季秋之月講習武事,操演比試射技,以進行賞罰,已沿襲成為慣例。賈思艦(齊民要術》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霜降之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凶、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台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裡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之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御寒的衣物。寒衣節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霜降嶺南放風箏

江南放風箏,大多在清明前幾個月,民諺道:「楊柳青,放風箏。」北方一些地區人冬後才開始有放風箏的活動,直到清明時停止。嶺南一帶,則又不同,在農曆重陽風力方始有力上行。三月四月,在當地是雨季,淫雨霏霏,最不適宜放風箏。

《嶺南風物記》載,嶺南節氣,大抵比江南早三個月。江南春季到來時,風力自下而上,因此清明可以放紙鳶。而嶺南一帶,霜降重九時可以放風箏,春季反而放不上去。福建、廣東各地,晚秋多放紙鳶,式樣繁多,高的可以直凌雲霄。當地有一種叫抬雲的風箏,掛著籐弓,在半空中發出嚓亮的聲音。非常惹人喜愛。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