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吃柿子賞紅葉 人們開始準備過冬
吃柿子 開始「備冬」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210度。與寒露相比,霜降到來後,天氣會變得更冷,露水會凝結成霜。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也提到:「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
由於天氣更加寒冷,古代物質條件落後,難免有人會生病,熬不過寒冬,民間逐漸形成了一些習俗,希望能祛除凶穢、未來吉祥如意。山東煙台等地,便有霜降節西郊迎霜的做法。
也有的地方,霜降前要「送芋鬼」。據稱,孩子們會用瓦片壘梵塔,然後在塔裡點燃柴禾,待到瓦片燒紅後,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後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以祛除不祥。
在霜降時節,菊花仍然盛放。古代,它被視為 「候時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徵,所以很多地方要在這時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重視與喜愛。
諺語也說「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天氣逐漸變冷,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進補時機。
南方一些地區,會在霜降前後吃鴨子,鴨肉脂肪比較少,幾乎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吃,比較適合在霜降進補。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人們想出了牛肉的多種做法,比如蘿蔔炒牛肉,或者牛腩煲等等,希望在冬天也能身體強健,抵禦寒冷。另外,羊肉與兔肉也可以在這個時間段適當多吃一些。
民間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即「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認為吃了柿子不會流鼻涕,其實,柿子有暖胃的功效,霜降前後正是成熟的季節,也合適食用。
而對過去的老北京人來說,霜降就像是一個信號,意味著要開始「備冬」了。天橋民俗文化保護辦公室主任趙興力回憶,主要就是做三件事:保暖、醃鹹菜,儲存大白菜。
冬天要取暖,在沒有集中供暖的時候,需要燒煤點爐子,這就得預先清洗好「煙筒拐脖」,散掉燒煤產生的濃煙。趙興力回憶,那時一到霜降,就得把爐子重新用膠泥重新「抹」一下,火又旺,又省煤。
「還要提前買煤,在天冷前曬乾。」趙興力說,同時還得糊窗戶,早前用報紙,後來用塑料薄膜,目的還是「保暖」。
「因為霜降天涼,院裡養的花要放在室內了,花盆放在窗戶上,陽光一照,又暖和又好看。」趙興力說,自己小時候住在一條胡同裡,到了霜降,家家戶戶都開始醃鹹菜,預備冬天食用,也是一景。
在趙興力看來,無論是上述種種有趣的霜降習俗,還是人們為了過冬所做的一些準備,其實都代表著對身體健康、家庭興旺的祈盼。也是這些習俗,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霜降為何吃柿子
霜降節氣這天,在我國有些地方的人有吃柿子的習俗,人們認為這樣可以御寒,能補筋骨。有種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
關於霜降吃柿子還有一個傳說: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沒有辦法,只好拿起討飯碗、扯起打狗棍四處討飯。有一年霜降節,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餓得兩眼發黑,四肢無力。當他跌跌撞撞走到一個小村莊時,頓時眼前一亮,發現村邊的一處爛瓦堆裡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心裡想著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於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吃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裡撿回了一條小命。而且一整個冬天沒有流鼻涕,也沒有裂嘴唇。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柿子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生柿能清熱解毒,是降壓止血的良藥,對治療高血壓、痔瘡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療效,另外,柿蒡、柿葉都是很有價值的藥材。
柿子雖然維生素含量豐富,口感良好,但是吃柿子應適量而止,老年朋友們,在非空腹的情況下,每次吃柿子以不超過2個為宜。不要空腹吃柿子和柿子皮;不要與含有大量蛋白質的水產品同食;糖尿病患者、胃功能低下者不能吃,過度勞累、疲勞的情況下不宜吃柿子;不宜同含纖維多的食物一起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