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暑的資料 小暑夏季養生知識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slightheat)。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此時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是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小暑時節已是初伏前後。我國民間諺語有云:「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傳統醫家認為,小暑時節起就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俗話說「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小暑天氣熱的時候喝粥是個好選擇,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可能會造成腹瀉。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時節的由來
每年7月7日農曆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時節養生吃什麼好呢?
一、粉蒸蓮藕:安神助眠清熱除煩
暑熱天氣人體消耗大,所謂「無病三分虛」,會有精神疲憊、口苦苔膩、胸腹脹悶等徵象,所以中醫養生此時強調解熱防暑,補充體力。
民間有小暑吃藕習慣,藕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及澱粉含量也很豐富,有明顯的補益氣血、增強人體免疫力作用,適合夏天食用。粉蒸蓮藕不但口感較好,而且蒸法有助於更多地保留藕的營養物質,有安神助眠之功效。
二、水煮鱔片:補中益氣除風濕
小暑節氣人們離不開空調,但是這樣容易誘發風濕,損傷脾陽之氣,導致中氣不足,影響工作效率。由於暑天出汗多,中醫認為氣隨汗脫,因而夏季食療補氣非常重要。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小暑前後一個月產的鱔魚最為滋補味美。暑天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膽固醇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三、水煮河蚌:清熱解毒滋陰明目
常呆空調房也會誘發「干眼病」。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眼科主任夏承志說,中醫認為蚌肉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對人體有保健功效。河蚌做法很多,燒、烹、燉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愛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虛寒、腹瀉的人不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