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小暑節氣

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

小暑後第一個未日

入梅、出梅規律分現代氣象學標準和傳統方法上的標準兩種。

1、氣象學入梅標準

入梅前五天,副高在120°E上的脊線≥18°N,且5天中至少有3天的日平均氣溫≥22℃。入梅後頭5天中必須有4天雨日(包括郊縣氣象站測得的雨日);若梅雨有分段現象,則每段梅雨結束後的氣溫均≥22℃。

出梅標準

梅雨結束前後,120-130°E間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跳至26°N或以北,且日平均氣溫≥27℃,最高氣溫≥30℃,且連續6天以上無雨。以後再出現連陰雨,屬「夏雨」,不屬「梅雨」。傳統的入梅和出梅與天干和地支有關。主要依據如下

2、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舉例說明,1993年7月7日小暑,小暑後7月13日逢未,因而1993 年的出梅日期為7月13日。2001年7月7日小暑,當日和小暑後的7月19日地支為未,根據曆法規定,2001年的出梅日期應是7月7日,而不是7月19日。

末日簡介

農曆(陰曆)的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是由甲、乙、丙、丁……等十個天干(干:主要、主幹的意思,不是乾燥的意思)與子、丑、寅……等12個地支(每一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一一輪流相對應組合得出的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因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故每60年、60個月、60日、60個時辰輪迴一次,這種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在中國運用了很長時間,影響深遠,至今仍在使用。當然天幹不同,所代表的納音意義也不同,習慣上用地支稱日,如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等日,都簡稱為未日。而每60天就會出現一個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

未日亦指五日。詳見韻目代日表。

小暑飲食

暑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清淡且富有營養為宜。推薦飲食如下:

炒鱔片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產的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用素油炒鱔片加大蒜方法簡便,老少咸宜。

蜜汁藕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另外,小暑時應多吃炒綠豆芽,它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素炒豆皮,具有補虛止汗的功效;蠶豆燉牛肉,具有健脾利濕、補虛強體的功效;西瓜番茄汁,具有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還可常吃絲瓜、苦瓜、黃瓜、冬瓜以及淡水魚、海帶等,對身體都有益處。

藥茶

天氣炎熱對人體的影響非常大,為此要做好防暑降溫。推薦防暑茶:

綠豆酸梅茶綠豆100克,酸梅30克,水煎,加白糖適量,待涼後代茶飲。有清涼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消暑解毒茶銀花、連翹、鮮竹葉各10克,煎水代茶。具有清熱解毒功效。

消暑祛濕茶 金銀花、綠豆衣各10克,薄荷6克,煎水代茶,具有消暑利濕生津之功效。

清心解暑茶取鮮竹葉心、蓮子心、麥冬、鮮佩蘭各6克,煎水代茶涼飲,有解暑、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