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為什麼喝羊肉湯
大暑為什麼喝羊肉湯
據說入伏吃羊肉,大補。吃羊肉,喝羊肉湯就是「發汗」的。
羊肉屬辛熱,在酷暑當時吃之,可以把身體極寒之氣區出,利於去風趣寒,尤其對風濕類的如關節炎症、四肢麻木、頭暈目眩、手腳發涼、畏風怕冷等等。
民間有「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湯補」的說法。其中羊肉湯在滋補湯類中更是湯中之首。
暑天,人體的能量消耗比較多,此時,以補虛治勞,充長形氣的羊肉湯補充能量,應該說是有必要的。由於有效果,所以這個習俗得以保存,並被很多人所接受。
羊肉辛溫,並非人人都適宜,感冒咳嗽、皮膚病在發作及咯血的人,是不宜吃羊肉的。至於陰虛火旺的人,還是少食為好。
吃羊肉不宜過量,如果吃羊肉後出現了腹脹,可用桑葉茶解之。這也屬於一物降一物。
大暑喝羊肉湯來歷
農曆大暑,魯南地區有在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那麼大暑為什麼要喝羊肉湯呢?
據瞭解,吃伏羊的習慣,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棗莊是有名的麥產區,入伏之時,正是麥收結束,新麥上市的時候,是一個短暫的農閒期,人們便想著在這時休息一下。那時候農村能有什麼好吃的,也就是吃個新麥饃饃。有的人家就狠狠心,殺隻羊。自己不捨得吃,就把嫁出去的閨女接回來,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喝伏羊的民俗。
莆田人在大暑節那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槽的習俗,叫做「過大暑」。溫湯羊肉是莆田獨特的風味菜餚之一。把羊宰後,去毛卸髒,整只放進滾湯的鍋裡翻燙。撈起放人大陶缸中,再把鍋內的滾湯注入,泡浸一定時間後取出土市。吃時,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鮮可口。羊肉性溫補,食用、藥用威宜。大暑節那天早晨,羊肉上市,供不應求。
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有益健康。而在暑天之前的羊肉湯因為山上的青草剛剛抽綠,羊吃完抽綠的青草時,體內殘存了不少毒素。
暑日喝點羊肉湯能開胃護胃,增進食慾,特別是婦女產後食之更能起到補體作用。過去每到暑期,人們有互贈羊肉的習俗。羊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l、B2和鈣、磷、鐵等。其性溫中散寒,化滯,健腺益氣,溫補腎陽。而羊肉湯又不像雞湯那樣大熱,羊肉湯溫補,所以說體虛的人喝羊肉湯對身體是非常好的。
不過,暑天吃羊肉並非多多益善,也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羊肉也得分體質,有的人體質偏寒,夏天可吃點羊肉,也不會有不適反應。對於大部分人,特別是一直呆在空調房裡,又愛吃冷飲的人來說,吃點羊肉在三伏天也是一種選擇。
體質偏熱的人就不要多吃,而且羊肉含蛋白豐富,有的人吃多了也會過敏。「伏天吃羊」要根據不同的體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若有發熱、牙痛、口舌生瘡、高血壓、糖尿病等上火症狀的人,在伏天應盡量少吃甚至不吃羊肉。
「吃伏羊」也要控制量。以一到冬天就手腳冰冷的人為例,建議在「三伏天」的每一伏吃一斤至一斤半羊肉,一般伏前三天到入伏這一天,這三天是比較好的進補時機。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購買羊肉時,要做到:一聞,新鮮肉有正常氣味,較次的肉有一股氨味或酸味。二摸,新鮮肉有彈性,新鮮肉表面微干或微濕潤,不粘手。三看,肌肉新鮮肉有光澤,紅色均勻,較次的肉,肉色稍暗;新鮮肉的脂肪潔白或淡黃色,次品肉的脂肪缺乏光澤,變質肉脂肪呈綠色。
食用羊肉時,有一個特別的推薦,便是要就著蒜吃,否則營養會減半。在忻州、原平、定襄等地,有一喝酒的順口溜是:燒酒就大蒜,好漢對好漢。而在甘肅,這句順口溜改成了「羊肉就大蒜,英雄對好漢」。所以,到店裡吃羊肉一定要就著大蒜吃哦。
人們吃羊都是從頭到尾、從內到外,有清蒸羊肉、燒羊腿、烤羊背、羊棒骨等等。這種把羊「物盡其用」的吃法,自古就有。我國古代蒙古宮廷宴上,就有帶有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特色最豐盛的「全羊席」。將一隻整羊的不同部位,或蒸、或烹、或炒、或爆、或熏、或炸、或湯、或羹……做成不同菜品,形色不同,口味各異,非常豐盛。
其實,夏天宜選用清燉羊肉的做法,將新鮮羊肉放少許的食鹽、大蔥、生薑煮熟食用。這種製作的羊肉,味道鮮美,不油膩,又因不含辛辣燥熱的調味品,在補充營養的同時,又無食後上火之慮。
羊湯的營養價值: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羊肉湯還對於腎虛所致陽痿、早洩、婦人陰冷等對於心脾氣虛所致的心悸、氣短、乏力、失眠,血虛寒凝所致的脈管炎等都有輔助治療作用。還能增強肌體的抵抗力,對病後體弱、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腎虧陽痿者都大有好處。
羊肉湯是冬令補品中的美味之一,它不僅富於營養,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能溫中暖下,補益氣血,強健機體。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湯補"那麼羊肉湯既是美味,又是良藥,兼有食補、藥補之功。